1  春小麥種植技術要點 1.1  推廣抗旱節水型品種 水澆條件好的地塊選擇高產、穩產、多抗節水型品種:邯6172、石家莊8號,水澆條件較差的地塊選擇抗旱節水型品種:邯4589、邯麥11、石麥18、冀麥5265、邯7086等。 1.2  適當晚播 小麥播種過早易受凍成死苗,利用小麥適當晚播不減產的特性,根據冬前壯苗所需積溫,把傳統提倡的小麥“適期早播”改為“適期晚播”,小麥播期推遲到10月7日~15日,減少冬前麥田耗水量,控冬春旺長,同時小麥給玉米讓路,玉米適時晚收,保證玉米充分成熟,增加粒重。 1.3  科學配方,施足底肥 普及推廣小麥生產上的平衡配方施肥技術。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按照穩施氮肥,增施磷肥、鉀肥,補施微肥的原則。667m2施純氮14~16kg,五氧化二磷10~12kg,缺鉀麥田施氧化鉀5~10kg,鋅肥2~3kg。或667m2施測土配方涂層緩釋一次肥50~60kg。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每667m2增施10kg尿素用來調節氨氮比例,隨耕翻或旋耕施入。 1.4  等行距全密種植 提倡行距12~15cm為主的等行距全密度種植形式,或12行畦播,播種深度4~5cm,。使小麥植株均勻分布田間,減少地面無效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達到節水效果,同時還增加群體,提高單位面積穗數,實現增產增收。 1.5  小畦灌溉技術 將過去的大畦改為2~4分的小畦,減少水分向深層滲透。 1.6  推遲春一水、澆好關鍵水 一是一般麥田只要墑情允許,應延緩或不澆返青水,將返青水推遲到起身或拔節期進行。二是澆好抽穗揚花期水。三是為保證高產優質,防倒伏,收獲前15d停止澆水。 1.7  秸稈還田與精細整地技術 秸稈還田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有機質含量,減少水分蒸發,達到節水、節肥的目的。注意秸稈至少粉碎2遍,機器走速要均勻。 2  夏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2.1  選用緊湊耐密型品種 選擇節水性、豐產性、穩定性兼顧、增產潛力大的品種是實現玉米豐產的前提。目前我縣夏玉米的品種主要有登海605、浚單20、先玉335、邯玉66、豐玉4號等。 2.2  合理增加種植密度 加大種植密度、增加畝收穗數是實現夏玉米高產的主要途徑。從省內外夏玉米高產和實踐情況看,667m2產700kg以上的高產田,667m2收獲密度在4 800~5 300株,我縣夏玉米高產種植密度建議在5 000株左右為宜。 2.3  玉米機械播種 提高播種質量,爭取一播全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勻。 2.4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667m2施40%玉米涂層緩釋一次肥(21~4~15)30kg作為底肥隨著機播一次施入,全生育期不再追肥。 2.5  適時推遲收獲時間 夏玉米籽粒灌漿時間僅有35~40d。據測定,從9月20~30日,每推遲1d收獲,千粒重每d提高2~3g,每667m2產量每d增加5~6kg,10d可增加50~60kg,增產效果顯著。收獲時間一般控制在10月1日~8日。因此要在不增加任何成本投入,不影響下茬小麥正常播種的前提下,應盡量推遲玉米收獲時間。 3  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是重點抓好黑穗病、全蝕病、地下害蟲的預防。采用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技術控制苗期病蟲害;二是重點防治吸漿蟲,小麥孕穗期用毒土防治幼蟲:667m2用辛硫磷1.5kg,對細土20~30kg,拌勻順壟撒施。撒后用桿子拍打小麥,以使毒土完全落入地面,施藥后立即澆水可提高防效。在小麥抽穗到揚花前667m2用50%的辛硫磷50g或吡蟲啉20~30克加水50kg噴霧,可加噴0.2%d達2116葉面肥增加藥效;三是突出搞好“一噴三防”技術,小麥生長的中后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小麥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等病蟲害多發、盛發期,做好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對確保小麥豐產至關重要。方法是667m2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5g,加40%氧化樂果乳油15ml和99%磷酸二氫鉀50g,兌水50kg噴霧。 編輯:范璐維

[原創]成安縣小麥-玉米高產、節水種植技術要點

圖文簡介

成安縣屬冀南平原,擁有耕地3.71萬hm2,農業人均耕地0.11 hm2,小麥2.13萬hm2,玉米1.67萬hm2,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農業縣。本文現將我縣的小麥——玉米高產、節水種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