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后檢驗的目的在于對屠宰加工的畜禽肉體(胴體)、內臟是否有病(或寄生蟲)及可食性做出明確的鑒定,在檢驗操作中應保持肉體、內臟的商品完整性,只能在一定部位做一定限度剖檢,不得任意切割。 (1)剖檢淋巴結  因淋巴結是最能反應畜禽機體病理狀態的器官和組織,機體各個器官或組織均有淋巴結。一般剖檢的淋巴結有頭部、內臟、體驅的各種淋巴結,淋巴結剖檢后,可觀察到常見的病理變化,如水腫、充血、漿液性炎、出血性炎、急性增生性炎等。 (2)查組織病變  組織病變,如充血、出血、郁血、貧血、水腫、萎縮、變性、梗塞(梗 死)、壞死、再生、肥大和增生、腫瘤、炎癥、白血癥、膿毒癥、尿毒癥等,應分別根據衛檢規定進行處理。 3.宰后檢驗的程序和方法  檢驗應和屠宰加工配合,穿梭進行。 (1)編號  先將分割開的胴體和皮張編上同一號碼,以便發現問題時查對。屠宰量不大的屠宰場,還可將內臟及皮張放在胴體前面。 (2)頭部檢驗 豬先檢視天然孔道、可視黏膜、頭的外形,剖檢左右頜下淋巴結,檢查有無炭疽、結核、淋巴化膿、豬瘟等,再切開左右咬肌查豬囊蟲。牛、羊主檢頜下、耳下和咽背淋巴結、觀察口腔、咽喉黏膜,剖檢舌肌和咬肌檢驗結核病、放線菌病及牛囊蟲。 (3)皮膚檢驗燙毛豬編號后進行檢驗,主檢右無傳染病引起的充血、出血、疹塊及壞死等病變,如豬瘟、豬丹毒、豬弓形體病,這些由傳染病引起的癥狀多深入到皮膚深層,水洗、刀刮,擠壓或者煮沸均不消失。 (4)內臟檢驗  主檢脾、腸、胃、心、肺、腎、乳房及子宮、睪丸、膀胱等器官,有針對性觀察器官的色澤、大小、出血、彈性等有無異常,或有無腫脹。 (5)胴體檢驗 主要檢驗皮膚、淋巴結、脂肪、肌肉、胸膜、腎臟和骨髓等,其中以檢淋巴結為重點。 (6)寄生蟲檢驗 囊蟲(囊尾蚴)在豬、牛、羊體內寄生;旋毛蟲在豬、狗體內寄生;住肉孢子蟲在豬、牛體內寄生;豬裂頭蚴在豬體內寄生。 編輯:李敏

[原創]肉品檢驗(二)—宰后檢驗

圖文簡介

宰后檢驗的目的在于對屠宰加工的畜禽肉體(胴體)、內臟是否有病(或寄生蟲)及可食性做出明確的鑒定,在檢驗操作中應保持肉體、內臟的商品完整性,只能在一定部位做一定限度剖檢,不得任意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