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1.1 選用良種,適時早播種 根據當地的生產水平、耕作制度、種植習慣、和自然條件,選用穗大粒多,千粒重較高,抗病性較強的優良品種,最好使用經過藥物處理包衣種子。 1.2 保溫育苗 為了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種植效益,應該綜合考量種植要求,盡可能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和排水性能較好的區域,在播種前15d左右,用疏松肥沃的肥土70%加30%的土雜肥拌和壤土雜肥。按每667m2用壤土雜肥850~1100kg、過磷酸鈣5~10kg、草木灰10kg和適量清糞水攪拌“手捏成團,落地能散”為宜。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塑料軟盤育苗。先用稀糞水把苗床澆透底墑,將軟盤平鋪在苗床上,盤間不能留空隙,再用木板將軟盤壓實,使得盤與床緊貼。每孔播種子2粒,再用細肥土覆蓋種子,填滿孔穴為度。播完種后,用木板將土壓平,掃凈盤面的浮土,使盤孔之間的營養土不相連結,給予充分的水源灌溉,避免使用瓢潑澆水。同時,要求在苗床上使用竹條架拱,注重耕地上覆蓋一層地膜。 1.3 苗床管理 一般情況下要求苗床膜內溫度至少控制在膜外溫度3℃以上,但是如果發現膜內溫度在25℃左右時,可以選擇揭膜降溫方法進行處理。同時,為了可以更好的保持苗床水分適度,可以通過營養土不發白來衡量水分是否充足,如果發現苗床水分不足,要求及時揭膜補充水分。在幼苗生長出2葉時,應該揭膜煉苗處理,而在這個過程中,則需要充分考慮到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中午溫度較高情況下揭開地膜,同時對苗床兩頭進行降溫煉苗;下午溫度降低時則需要蓋回地膜。3d后,要求在中午全部揭開地膜,下午按時蓋回地膜,又過2~3d后揭去地膜,促使幼苗可以自然生長。 1.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對于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玉米苗大概在3~4葉時進行移栽,同時要帶營養土移栽,移栽后施加清糞水,提供養分支持。更為關鍵的是,在玉米幼苗移栽時應該盡可能選擇在陰天時,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高溫蒸發水分,對幼苗成活率帶來不良影響,提升玉米苗成活率。而在移栽后7d內要求對地塊進行全面檢查,如果發現存在缺苗的現象,需要及時補栽,幼苗成活后施加清糞水。多數情況下,中熟品種移栽密度控制在3 000株~3 200株/667m2最為適宜,如果是葉片寬大的品種,要求移栽密度控制在2 800株/667m2最為適宜,中桿類型的品種移栽密度控制在3 000株/667m2最為適宜,如果是早熟和緊湊型品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移栽密度。 此外,如果是土壤肥沃應該盡可能降低施肥次數,如果是土壤貧瘠的則適當的增加施肥次數,提升土壤養分含量。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栽培密度,可以通過寬窄行雙株栽培實現,按照200cm開廂的窄行間距控制在50cm~60cm左右,167cm開廂的窄行間距控制在45cm~55cm最為適宜。 1.5 平衡施肥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多的肥料,以實現高產穩產,因此,肥料一定要適當適量,平衡施肥,堅持施足底肥、追施苗桿肥、重施攻苞肥的“一底兩追”施肥原則。 1.6 玉米的田間管理 就中期田間管理來看,主要是根據管理要求適當的施加肥水,確保土壤中的養分平衡,為玉米幼苗生長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有效提升玉米幼苗的成活率,植株更加健壯。而后期田間管理則是為了養根護葉,為了避免玉米葉片早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增加水分灌漿時間,以此來提升粒重,改善玉米品質和產量。 根據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的具體情況,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對處于苗期、花粒期、孕穗期的玉米,要及時做到間苗、肥水管理、除草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在玉米生長發育階段,采用有機與無機肥配合使用。 玉米對于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大,尤其是大喇叭口期,是根、莖、葉等營養器官旺盛生長雌雄穗的分化形成,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相互交叉旺盛進行階段,是玉米一生中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決定果穗大小和多少,每穗粒數多少的關鍵時期。再加上高溫天氣水分蒸發大,需水量達到高峰。 2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玉米的病蟲害分析 就玉米病蟲害來看,其中病害包括黑穗病、玉米粗縮等病害,同時玉米的黑粉病較為常見,病菌孢子主要是在土壤和糞肥料上過冬,第二年孢子發芽逐漸分化出大量的小孢子,在風力的傳播下導致其他的玉米染上黑粉病,危害到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2.2 玉米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主要蟲害:地老虎其防治是滴入90%固體敵百蟲2 000~2 500倍液或噴灑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噴霧;那么蚜蟲的防治辦法則是滴入抗蚜威 2 000~30 000倍液、噴灑氧化樂果1 500~2 000倍液兌水噴霧;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為:在玉米心葉期,特別是心葉末期,可用毒土或顆粒劑撒入心葉喇叭口內。2.5%敵百蟲顆粒劑點心,每500g可撒250~300株玉米;90%的晶體敵百蟲1 500~2 000倍液灌心葉,500g藥液可灌50株玉米。 玉米紋枯病:清除病株殘體,選用高產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注意排水降濕等都可防治紋枯病。嚴重時可采用藥物治療,用5%井崗霉素1 000~1 500倍液噴灑、涂抹發病植株部位。為使效果更好,可噴藥前先剝去感病葉鞘和病葉,將病葉帶出本田集中銷毀。 玉米大小斑病: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病株殘骸,實行輪作換茬,實施有機肥,增強抗病力等都可降低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病機率。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25%苯菌靈8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或用50%敵菌靈感500倍液噴霧等藥物,隔10d防治一次,連續2~3次。 玉米矮花葉病: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田間雜草,10%吡蟲啉等藥劑防治蚜蟲,消滅傳毒媒介。病害發病初期可選用病毒速克、毒立光、玉病凈(混合脂肪酸)、病毒A、滅毒靈等藥劑兌水噴霧,每7d1次,共噴2~3次。 3 玉米的適時收獲期 適時收獲玉米,是減少損失,增產穩產的關鍵環節之一。玉米的成熟期需經歷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三個階段。因玉米的籽粒生長在果穗上成熟后不容易脫落,能在植株上實現后熟作用。所以玉米的最佳收獲期是完熟期。從玉米的外型上來看,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底部葉片干枯,果穗黃葉松散且呈黃白色,籽粒乳線消失,出現黑層,籽粒變硬,并顯現出本品種固有的色澤,此時收獲的玉米最佳。 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