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識別與危害: 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后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病葉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縱裂或融合,葉片枯死。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為褐色壞死條紋,一般擴展緩慢。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 2.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田間殘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兩種形態),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發病適溫20-28℃。條件適宜時,病菌繁殖迅速,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此病流行程度除與玉米品種感病有關外,主要由環境條件(雨水、濕度)決定。 3.防治措施 (1)(選用抗耐病品種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 (2)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 (3)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桿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4)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減輕發病;與小麥、花、生甘薯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間排水。   (5)噴藥防治:當玉米出苗后,長到五葉期時,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噴施玉米葉片,每7―10天噴藥一次,連續噴藥2―3次,防治效果較好。 編輯:范璐維

[原創]玉米大斑病癥狀與防治

圖文簡介

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