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識別與危害: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發(fā)生,侵染玉米葉片、苞葉和葉鞘。自下部葉片開始,出現(xiàn)褐色半透明水漬狀小斑,逐漸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時最多。病斑擴大后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邊緣常有赤褐色暈紋。后期嚴重時,葉片枯死。在潮濕時病斑上產(chǎn)生黑色絨毛狀物。 2.病斑特征:葉片上常見癥狀有3種: (1)典型癥狀:受葉脈限制,橢圓或近長方方形,黃褐色,邊緣深褐色,大小為10~15×3~4mm; (2)不受葉脈限制,多為橢圓形,灰褐色; (3)小點狀壞色斑,黃褐色,周圍有褪綠暈圈。 3.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絲發(fā)育適溫為28-30℃,孢子萌發(fā)適溫為26-32℃。玉米連茬種植,土壤肥力差,播種過遲等易于發(fā)病。 4.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抗病雜交品種有鄭單 2號、商單 4號、丹玉 6號等;自交系有吉 63、遼1311、自330等。 (2)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殘體,消滅菌源,在玉米播種前及早處理完秸稈。 (3)加強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機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強中耕、排水等田間管理,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4)藥劑防治 。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90%代森錳鋅800倍液,每畝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噴1次,共防2-3次。 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