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統一全面的檢驗檢測體系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備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并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設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 2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 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就是評價食品中有關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質的毒性以及相應的風險程度,這就需要利用足夠的毒理學資料確認這些成分或物質的安全劑量。食品安全性評價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監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該建立一套評價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爆發的新方法,同時加強對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關技術等危險因素的評價體系,并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 3對檢測機構進行整合和實行信息資源共享 食品安全檢驗工作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目前縣一級的檢測機構,檢測能力較弱,而地市以上的檢驗機構,設置重復,不夠專業,檢驗水平不高,往往重復檢驗,使檢驗結果不具有權威性,互不承認結果,既浪費檢驗資源,又增加食品企業的成本。我們認為可以將工商、技監、衛生、農業部門下屬的檢驗機構整合到一起,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檢驗機構,專門負責食品安全的檢測,同時強化食品生產企業在安全方面的責任。 4消費者直接參與 食品生產企業要嚴格自律、守法經營、誠信為本,以大局利益和民眾健康為重,消費者應增強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確保家庭飲食衛生,防止發生食源性疾病的同時,對不安全食品能夠識別、拒絕消費、積極舉報。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