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識別與危害 玉米莖基腐病又稱玉米莖腐病或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的總稱,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我國莖基腐病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鐮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黃枯兩種類型。 玉米莖腐病以病株殘體、病田土壤和種子帶茵為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根部傷口侵入,致根莖腐爛并向地上莖基部發(fā)展而表現(xiàn)出多種癥狀。玉米灌漿期開始發(fā)病,乳熟末期至蠟熟期進入顯癥高峰。 葉片癥狀主要有3種類型:青枯、黃枯和黃青枯,以前二種為主。青枯型(典型癥狀)葉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葉片灰綠色,水燙狀;黃枯型(慢死型)葉片變黃枯死,多見于抗病品種,莖基部軟腐;濕腐型植株下部葉片枯死,上部仍然青枝綠葉。 莖部癥狀:開始在莖基節(jié)間產生縱向不規(guī)則褐色病斑,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剖莖檢視,組織腐爛,維管束呈絲狀游離,可見白色或粉紅色菌絲,莖桿腐爛自莖基第一節(jié)開始向上擴展,可達第二、三節(jié),甚至第四節(jié),極易倒折。莖基腐病發(fā)生后期,果穗苞葉青干,呈松散狀,穗柄柔韌,果穗下垂,穗軸柔軟,不易掰離,籽粒干瘦,脫粒苦難。 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溫、高濕是莖腐病發(fā)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后驟晴、土壤濕度大、氣溫劇升往往導致該病爆發(fā)成災;栽植過密,排水不良,蟲害雹傷等都易加重病情;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 2.病害循環(huán) 初侵染 玉米莖基腐病屬于土傳病害。病原菌在病株殘體組織內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種子也可攜帶病原菌。 傳播 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次侵染。種子帶菌也是田間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借風雨、灌溉、機械和昆蟲傳播,在溫暖、潮濕條件下進行再侵染。 侵入與發(fā)病 病菌自傷口或直接侵入根頸、中胚軸和根,使根腐爛。地上部葉片和莖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補充而萎蔫,最終導致葉片呈黃枯和青枯、莖基縊縮、果穗倒掛、整株枯死。一般低溫、低濕條件下禾谷鐮孢侵染,而高濕有利腐霉菌侵染。 3.發(fā)病條件 ①雨量 玉米莖腐病多發(fā)生在氣候潮濕的條件下。雨量大,玉米青枯病發(fā)生就嚴重,因為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發(fā)及侵入的條件,使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階段植株大量發(fā)病。②植株生育階段 玉米幼苗及生長前期很少發(fā)生莖枯病,這是由于植株在這一生長階段對病菌有較強抗性,但到灌漿、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較好的發(fā)病條件,就大量發(fā)病。③連作的玉米地發(fā)病重。這是由于在連作的條件下,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④一般早播或早熟品種發(fā)病重。適期晚播或種植晚熟品種可延緩或減輕發(fā)病。 4.防治辦法: (1)種子處理。種衣劑包衣,因為種衣劑中含有殺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為種子量的1/40~1/50。 (2)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如北京德農鄭單958、農大108等。 (3)適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收獲后深翻土壤,也可減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長后期結合中耕、培土,增強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5)增施肥料。每畝施用優(yōu)質農家肥3000~4000公斤,純氮13~15公斤,硫酸鉀8~10公斤,加強營養(yǎng)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6)藥劑防治。用25%葉枯靈加25%瑞毒霉粉劑600倍液,或用58%瑞毒錳鋅粉劑600倍液喇叭口期噴霧預防。發(fā)現(xiàn)零星病株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 編輯:范璐維

[原創(chuàng)]玉米莖腐病癥狀與防治

圖文簡介

玉米莖基腐病又稱玉米莖腐病或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的總稱,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