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豆對土壤條件的要求 (一)土壤有機質、質地和酸堿度 大豆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不很嚴格。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最適于大豆生長。大豆比較耐瘠薄,但是在瘠薄地種植大豆或者在不施有機肥的條件下種植大豆,從經營上說是不經濟的。大豆對土壤質地的適應性較強。砂質土、砂壤土、壤土、黏壤土乃至黏土,均可種植大豆,當然以壤土最為適宜。大豆要求中性土壤,pH宜在6.5~7.5之間。pH低于6.0的酸性土往往缺鉬,也不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發育。pH高于7.5的土壤往往缺鐵、錳。大豆不耐鹽堿,總鹽量<0.18%,NaCI<0.03%,植株生育正常,總鹽量>O.60%,NaCI>0.06%,植株死亡。 (二)土壤的礦質營養 大豆需要礦質營養的種類全,且數量多。大豆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鈣、鎂、硫、氯、鐵、錳、鋅、銅、硼、鉬、鈷等10余種營養元素。 氮素是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長成的大豆植株的平均含氮量2%左右。苗期,當子葉所含的氮素已經耗盡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的時間里,會暫時出現幼苗的“氮素饑餓”。因此,播種時施用一定數量的氮肥如硫酸銨或尿素,或氮磷復合肥如磷酸二銨,可起到補充氮素的作用。大豆鼓粒期間,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已經衰弱,也會出現缺氮現象,進行花期追施或葉面噴施氮肥,可滿足植株對氮素的需求。 磷素被用來形成核蛋白和其他磷化合物在能量傳遞和利用過程中,也有磷酸參與。長成植株地上部分的平均含磷量為0.25%~0.45%。大豆吸磷的動態與干物質積累動態基本相符,吸磷高峰期正值開花結莢期。磷肥一般在播種前或播種時施入。只要大豆植株前期吸收了較充足的磷,即使盛花期之后不再供應,也不致嚴重影響產量。因為磷在大豆植株內能夠移動或再度被利用。 鉀在活躍生長的芽、幼葉、根尖中居多。鉀和磷配合可加速物質轉化,可促進糖、蛋白質、脂肪的合成和貯存。大豆植株的適宜含鉀范圍很大,在1.0%~4.0%之間。大豆生育前期吸收鉀的速度比氮、磷快,比鈣、鎂也快。結莢期之后,鉀的吸收速度減慢。 大豆長成植株的含鈣量為2.23%。從大豆生長發育的早期開始,對鈣的吸收量不斷增長,在生育中期達到最高值,后來又逐漸下降。大豆植株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極少。各種微量元素在大豆植株中的百分含量為:鎂0.97、硫O.69、氯O.28、鐵0.05、錳O.02、鋅O.006、銅O.003、硼O.003、鉬O.0003、鈷O.0014(Ohlrogge,1966)。由于多數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極少,加之多數土壤尚可滿足大豆的需要,常被忽視。近些年來,有關試驗已證明,為大豆補充微量元素收到了良好的增產效果。 (三)土壤水分 大豆需水較多。據許多學者的研究,形成1 g大豆干物質需水580~744 g。大豆不同生育時期對土壤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發芽時,要求水分充足,土壤含水量20%~24%較適宜。幼苗期比較耐旱,此時土壤水分略少一些,有利于根系深扎。開花期,植株生長旺盛,需水量大,要求土壤相當濕潤。結莢鼓粒期,干物質積累加快,此時要求充足的土壤水分。如果墑情不好,會造成幼莢脫落,或導致莢粒干癟。 土壤水分過多對大豆的生長發育也是不利的。據原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1958)調查,大豆植株浸水2~3晝夜,水溫無變化,水退之后尚能繼續生長。如漬水的同時又遇高溫,則植株會大量死亡。 不同大豆品種的耐旱、耐澇程度不同。譬如,秣食豆,小粒黑豆、棕毛小粒黃豆等類型有較強的耐旱性。 編輯:李敏

[原創]大豆栽培技術(十)

圖文簡介

大豆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不很嚴格。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最適于大豆生長。但大豆需要礦質營養的種類全,且數量多。大豆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鈣、鎂、硫、氯、鐵、錳、鋅、銅、硼、鉬、鈷等10余種營養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