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識別及危害 玉米絲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現癥狀。發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發病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株一般矮小,分蘗增多。雌穗染病病果較健穗粗短,近球形,無花絲,基部大,頂端尖。整個果穗變成病癭,后期苞葉張開,內部黑粉散落后,殘留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似亂發狀。有時病果穗一側的苞葉裂開,散出黑褐色粉末。有的增生,變成綠色枝狀物;有的苞葉變狹小,簇生畸形,黑粉極少。 雄穗染病有的整個花序被破壞變黑;有的花器變形增生,穎片增多、延長;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變成黑粉。偶而侵染葉片,形成長梭狀斑,裂開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長出絲狀物。 2、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發芽時,越冬的厚垣孢子也開始發芽,從玉米的白尖期至4葉期都可侵入,并到達生長點,隨玉米植株生長發育,進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 玉米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玉米發病較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病。沙壤地發病輕,旱地墑情好的發病輕;墑情差的發病重。適宜侵染溫度為20-30℃,25℃最適。早播和種子萌發后出現的低溫氣候為病害發生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玉米多年連作,田間積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發病植株不清除;帶菌糞肥施入田間;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發病的誘因。 玉米絲黑穗病可通過土壤、糞肥、種子帶菌傳播,侵入幼苗,系統性發病。以土壤帶菌為主。 3、防治辦法: (1)選用品種。選用抗病自交系,種植抗病雜交種。 (2)種子處理:首選含有戊唑醇的種衣劑。也可以采取拌種的方式,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濕拌玉米種100千克,堆悶24小時。也可用選用15%粉銹寧或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采用此法需先噴清水把種子濕潤,然后與藥粉拌勻后晾干即可播種。 (3)農業措施。重病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凈肥,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深翻土壤,加強水肥管理,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4)促進快出苗、出壯苗,縮短播種至出苗時間,減少病菌侵染的幾率。 (5)拔除病株。 發現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徹底拔,并帶出田外深埋。 編輯:范璐維

[原創]玉米絲黑穗病癥狀與防治

圖文簡介

玉米絲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現癥狀。癥狀及防治措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