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豆對氣象因子的要求 (一)光照 1、光照強度 大豆是喜光作物,光飽和點一般在30000~40000 lx。有的測定結果達到60000lx(楊文杰,1983)。大豆的光飽和點是隨著通風狀況而變化的。當葉片通氣量為l~1.5 L/(c㎡·h),光飽和點為25000~34000 lx,而通氣量為1.92~2.83 L/(c㎡·h)時,則光飽和點升為3l000~44700 lx。大豆的光補償點為2540~3690 lx(張榮貴等,1980)。光補償點也受通氣量的影響。在低通氣量下,光補償點測定值偏高;在高通氣量下,光補償點測定值偏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這些測定數據都是在單株葉上測得的,不能據此而得出“大豆植株是耐陰的”的結論。在田問條件下,大豆群體冠層所接受的光強是不均勻。據沈陽農業大學1981年8月11日的測定結果,晴天的中午,大豆群體冠層頂部的光強為126000 lx,株高2/3處為2200~9000 Ix,株高1/3處為800~1600 1x。由此可見,大豆群體中、下層光照不足。這里的葉片主要依靠散射光進行光合作用。 2、日照長度 大豆屬于對日照長度反應極度敏感的作物。據報道,即使極微弱的月光(約相當于日光的1/465000)對大豆開花也有影響。不接受月光照射的植株比經照射的植株早開花2~3 d。大豆開花結實要求較長的黑夜和較短的白天。嚴格說來,每個大豆品種都有對生長發育適宜的日照長度。只要日照長度比適宜的日照長度長,大豆植株即延遲開花;反之,則開花提早。 應當指出,大豆對短日照要求是有限度的,絕非愈短愈好。一般品種每日12 h的光照即可促進開花抑制生長;9 h光照對部分品種仍有促進開花的作用。當每日光照縮短為6 h,則營養生重長和生殖生長均受到抑制。大豆結實器官發生和形成,要求短日照條件,不過早熟品種的短日照性弱,晚熟品種的短日照性強。在大豆生長發育過程中,對短日照的要求有轉折時期:一個是花萼原基出現期;另一個是雌雄性配子細胞分化期。前者決定能不能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后者決定結實器官能不能正常形成。 短日照只是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條件,并非一生生長發育所必需。認識了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對于種植大豆是有意義的。同緯度地區之間引種大豆品種容易成功,低緯度地區大豆品種向高緯度地區引種,生育期延遲,秋霜前一般不能成熟。反之,高緯度地區大豆品種向低緯度地區引種,生育期縮短,只適于作為夏播品種利用。例如,黑龍江省的春大豆,在遼寧省可夏播。 (二)溫度 大豆是喜溫作物。不同品種在全生育期內所需要的≥10℃的活動積溫相差很大。晚熟品種要求3200℃以上,而夏播早熟品種要求l600℃左右。同一品種,隨著播種期的延遲,所要求的活動積溫也隨之減少。春季,當播種層的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大豆種子開始萌芽。夏季,氣溫平均在24~26℃,對大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最為適宜。當溫度低于14℃時,生長停滯。秋季,白天溫暖,晚間涼爽,但不寒冷,有利于同化產物的積累和鼓粒。 大豆不耐高溫,溫度超過40℃,著莢率減少57%~71%。北方春播大豆在苗期常受低溫危害,溫度不低于-4℃,大豆幼苗受害輕微,溫度在-5℃以下,幼苗可能被凍死。大豆幼苗的補償能力較強,霜凍過后,只要子葉未死,子葉節還會出現分枝,繼續生長。大豆開花期抗寒力最弱,溫度短時問降至-0.5℃,花朵開始受害,-l℃時死亡;溫度在~2℃,植株即死亡,未成熟的莢在-2.5℃時受害。成熟期植株死亡的臨界溫度是-3℃。秋季,短時間的初霜雖能將葉片凍死,但隨著氣溫的回升,子粒重仍繼續增加。 (三)降水 大豆產量高低與降水量多少有密切的關系。東北春大豆區,大豆生育期間(5~9月)的降水量在600 mm左右,大豆產量最高,500 mm次之,降水量超過700 mm或低于400mm,均造成減產。在溫度正常的條件下,5、6、7、8、9月份的降水量(mm)分別為65、125、190、105、60,對大豆來說是“理想降水量"。偏離了這一數量,不論是多或是少,均對大豆生長發育不利,導致減產。 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6~9月份的降水量若在435 mm以上,可以滿足夏大豆的要求。據多點多年的統計資料,播種期(6月上、中旬)降水量少于30 mm常是限制適時播種的主要因素。夏大豆鼓粒最快的9月上、中旬降水量多在30 mm以下,即水分保證率不高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原因。在以上兩個時期若能遇旱灌水,則可保證大豆需水,提高產量。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