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播種技術 (1)播種方法:谷子播種方式有樓播、穴播、撒播等。 (2)抗旱播種技術:我市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少,分布又不均勻,冬春季干旱少雨,有時地塊甚至不得不補種或毀種。因此抓好抗旱播種,保證全苗就成為這些地區谷子生產的關鍵。我市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抗旱播種經驗,主要介紹幾種如下: A、套耬播種 冬季未蓄墑,春季無雨,干土層較厚,又無灌水條件時采用。具體方法:先用孔耬開播種溝,推開干土,然后用帶籽耬播種,這樣深播種,淺覆土,使種子播到濕土層上就易出苗。 B、鎮壓堤墑播種 當表土面干到10cm左右,底墑較好時采用。據試驗,鎮壓后可使播種層土壤含水量增加3%左右,出苗早而齊,增產16.77%~33.2%。 C、深種揭土法 表土干底土有墑時采用。先深播種,把谷子播入較濕的土中,過幾天待種子萌發時,將表層干土推開,以利谷苗出土。 D、趁墑早播 土壤墑較好,為了搶墑,可提前10天播種。 此外還有沖溝等雨播種,播后等雨,水耬播種,雨后搶種等方法,各縣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3)播種量和播種深度 谷子播種量要適當,過少易造成缺苗斷壟,過多時,幼苗密集,生長不良,間苗費工,稍不注意易荒苗而減產。應根據種子質量、墑情、播種方法來定,以一次保全苗、幼苗分布均勻為原則。一般每畝0.75~1kg為宜。如種子發芽率高,種子質量好,土壤墑情好,地下害蟲少,整地質量高播種種量可少些。相反可適當多些。 播種深度對幼苗生長影響很大。谷子粒小,胚乳中貯藏的營養物質少,如播種太深,出苗晚,在出苗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營養物質,谷苗生長細弱,甚至出不了土,降低出苗率。同時,增加病菌侵入機會,容易感染病害。播種過淺常因表土干旱缺苗。播種深度適宜,幼苗出土早,消耗養分少,有利形成壯苗。適宜的播種深度3.3~5cm(1~1.5寸)。山地壤土也可播16.7cm(2寸),土壤墑情好的可適當淺些,墑情差的可適當深些。早播可深些,遲播的可淺些。 (4)播后鎮壓 谷子粒小,播種淺,春季又干旱多風,播種層常感水分不足。如整地不好,土中有坷垃、空隙,谷粒不能與土壤緊密接觸,種子難以吸水發芽或發芽后發生“蜷死”、“懸死”現象。為促進谷粒發芽,扎根,出苗整齊,播后要鎮壓。播后鎮壓是谷子栽培的一項重要措施。“谷子不發芽,猛使砘子砸”,“播后砘三砘,無雨壟也青”,鎮壓既可提墑,又保墑,又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有利吸水,防止懸死。據調查,在干旱時砘壓三遍的要比一遍的出苗率提高33%。播后三砘:一是隨耬砘;二是黃芽砘,即快出土時進行,有利全苗,避免燒芽,壓死粟翻死甲;三是壓青砘,幼苗兩三片葉時午后進行,既促進壯苗,防止后期倒狀,也能壓死一些害蟲。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