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玉米種植戶反應莖基腐病嚴重。究其原因,夏玉米種植區域普遍高溫多雨,經常出現暴雨暴晴的天氣,容易導致病菌侵染。該病屬于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治療。 玉米莖基腐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細菌性的,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病部軟化、腐爛,還會發臭,然后從莖基部往上擴散;另一種就是真菌性,由瓜果腐霉菌所致,就是老百姓習慣稱的青枯病。 細菌性莖腐病 癥狀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開始發病,先是植株中下部的葉鞘和莖稈上出現不規則的水浸狀病斑,病菌在侵染莖稈、心葉的過程中,造成生長點組織壞死、腐爛,心葉失綠萎蔫,易拔出,最后導致病株組織軟化、腐爛,并散發出腥臭味。 病因 病菌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隨氣流和風雨傳播蔓延。高溫多雨,潮濕悶熱,葉鞘積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當玉米高為60厘米時,組織柔嫩易發此病,并且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也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時,玉米連作地土壤內存有大量細菌,當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施用氮肥過多,也容易導致此病發生。 防治 發病初期可施用溴菌腈,嚴重時可直接拔掉帶出大田銷毀。故而重點在預防,建議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播種時可以采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用量的0.2%進行藥劑拌種,或5%根保劑按種子用量的4%進行藥劑拌種。 真菌性莖腐病 癥狀 玉米真菌性莖腐病是真菌病害,一般在乳熟后期到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現萎蔫,全株葉片突然褪色,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失水變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現青枯癥狀。有的病株出現急性癥狀,即在乳熟末期或蠟熟期全株驟然青枯,沒有明顯由下而上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情況在雨后乍晴時較為多見。病株根部、莖基部空心變軟,遇風易折倒,破開后可見莖髓組織變褐分解,須根減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離,籽粒無光澤灰暗,排列松散易脫粒。 病因 玉米苗期發病主要是由于土壤板結、通透性差,或者由于肥力較差、天氣過旱或過澇、土壤中除草劑殘留過多,造成幼苗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勢弱,抗病性降低。玉米近成熟期發病,一方面與品種自身的抗病性有關,另一方面與高溫多雨,尤其遇暴雨突然轉晴有關。施氮肥過多,過度密植、田間郁閉以及對植株造成各種損傷,都會加重病情。玉米連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積累數量大,發病重。低洼積水的玉米田地,也極易導致發病。 防治 采取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栽培技術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高溫漚肥,減少田間初侵染來源。合理密植,改善農田小氣候,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采用高畦栽培,嚴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時排除積水,防止濕氣滯留。及時中耕松土,避免各種損傷。 編輯:李敏

暴雨暴晴 警惕玉米莖基腐病

圖文簡介

近期很多玉米種植戶反應莖基腐病嚴重。究其原因,夏玉米種植區域普遍高溫多雨,經常出現暴雨暴晴的天氣,容易導致病菌侵染。該病屬于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