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高溫,無論是早造大蝦的后期養殖,中造蝦養殖前期、中期的過渡管理,還是晚造養殖前的準備工作,都應重視池塘底質的改良與處理。養蝦界有句老話:養蝦先養水,養水先養底。若是把對蝦養殖簡化到只剩兩個問題時,筆者認為是營養和底質。營養代表了對蝦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底質則代表了對蝦生活所需的主要環境。若對蝦嚴重發病,不吃料、不生長,連養殖者都想放棄時,通過對環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環境的調理,有可能達到緩慢恢復對蝦自身機能的目的。因此,近兩三年筆者非常看重對底質的改良和維護,處理多數養殖問題的時候甚至沒有過多地去考慮如何減輕蝦的體表癥狀,而是簡單地改改底,有些問題就慢慢緩解,轉危為安。 改良底質首先要做的是選擇合適的底質改良劑(簡稱“底改”),市場上常見的底改大致有5類:氧化型、解毒型、生物型、消毒型、吸附型。 氧化型 以氧化有機質為主要功效的底改。一些氧化劑能在反應過程中放出氧原子(經過兩兩結合才成為氧氣,而這種單個存在的氧氣小分子很容易溶解于水,成為養殖最需要的溶解氧)。常見的有:過碳酸鈉、過碳酰胺、過氧化鈣、過硫酸氫鉀、高鐵酸鉀、高碘酸鐵等。較高的氧化性是這類底改最大的特點,但特點并不一定是優點,很多時候較強氧化性的產品很多會殺菌、殺藻,甚至有刺激,關鍵在于怎么用。 過碳酸鈉,俗稱顆粒氧、粒粒氧,養殖者一般用來預防或急救缺氧,卻很少人用于改底。其實質量好(純度高,粘合劑少甚至沒有,直接物理造粒,活性氧超過10%)的過碳酸鈉片,其氧化性并不弱于過氧化鈣。由于其溫和的氧化性加上持續的放氧功能,所以能在前中期甚至對蝦發病時期使用,也能和飼料混用(當然這個用法只有質量好的才行)。想用這個產品改底,對質量要求很高,有個很簡單的檢測方法:半升水里放一粒,反應完之后水色清透,液面無雜質和膠狀物即可。當然也可以拿這水檢測溶氧,自然是越高越好。 過碳酰胺,對于需要經常肥水的池塘這個產品相對比較好用,既增氧改底,又可適當肥水培藻。但要注意,氨氮、亞硝酸等氮源污染重時最好不要使用。一些廠家將它制成片劑,確實有一定氧化改底效果,但這個產品必須搭配良好的藻相菌相使用。另外,若是搭配適量的凈水產品,這個產品有不錯的追底肥效果,能快速處理渾濁水、分層水。 過氧化鈣,20年前就推廣的藥物,由于其放氧緩慢,對于急救基本無效,所以當年慢慢淡出水產養殖。直到對蝦養殖預防用藥的理念慢慢推廣開來,這個產品才逐漸被重視。理論上這個產品放氧時間是72小時,即使是加上水體攪動、有機物的反應以及酸性物質影響,過氧化鈣在養殖水體中最少能保持兩天效果。不僅能緩慢溫和放氧,還能凈水改底補鈣,所以非常適合于甲殼類養殖。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一些片劑過氧化鈣,這是完全不懂藥性的一些廠家在炒作。在常用的氧化劑里,過氧化鈣是少見的無需做成顆粒的原料之一,不僅因其水解反應過程本身就是緩慢進行的,而且一旦做成顆粒,其含量也會大大縮水。 過硫酸氫鉀,簡稱過一,過硫,過鉀。這算是水產界近幾年最為紅火的一個產品了。這個產品氧化性極強,反應速度快,又相對比較溫和,產生的中間產物和最終產物都基本無毒無害,但要注意,這個藥物做成底改,其含量不能太高。很多養殖者、廠家以為底改就是拼含量,其實這是常識性的誤區。底改原料的關鍵在于溫和無刺激,其反應的中間產物和最終產物不能有過多毒害成分。滿足這幾點就足夠了,所以真正懂得養殖實際操作的廠家寧要安全不要濃度。另外,市場上一般沒有純品的過硫產品,基本都是復配產品。加入有機酸,可以增強反應速度和滲透殺菌效果;加入氯化物(如氯化鈉)可以增加多級反應多級氧化的復雜程度,從而達到更好的消毒效果,但這些都不是氧化型底改所必需的。過硫本身的氧化性已經完全滿足氧化型底改所需,所以無需過多添加上述成分與之復配,當然有了這些成分之后一個氧化型底改就可以轉為消毒型底改了,其用法用量有很大區別,用途自然也會更多樣化,作為廠家而言看似一個產品賣點更多了,銷量能得以增加,但這樣產品的專業性不夠,同時還會失去安全性這一重要指標,筆者認為反而會得不償失。真正用于氧化改底的過硫,只需含量5%~15%就足夠了,這樣既安全,效果也能有保證。 高鐵酸鉀,這個產品由于其使用條件限制和價格昂貴,所以不算流行,但筆者認為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這個產品必然會慢慢走進大家的視線。此物氧化性不算低,尤其是在偏酸性環境里比過硫、二氧化氯都要高得多。沿海紅樹林區域、一些淤泥深厚的老塘及嚴重污染的后期養殖可以用。凈水、綠水、氧化、改底、殺菌,其功效也比過硫、二氧化氯、過氧化鈣等要豐富多彩,尤其是在偏酸性條件時可快速明顯地氧化氨氮、亞硝酸。這一點,是很多氧化劑達不到的。 高碘酸鐵,其功效與高鐵酸鉀差不多,但其消毒殺菌抗病毒以及絮凝沉淀效果都會略強于高鐵酸鉀。這個產品殺藻也很厲害,一旦用不好,水立刻清了。比較適用于現在逐漸流行的生物絮團、濁水以及微藻養殖模式。實用中與光合菌是絕配,用于處理小分子有機污染效果明顯,另外,這個產品也不一定做成顆粒,粉劑或化水后凈化能力會更好更明顯。 注意點: 1.由于很多消毒劑(如二氧化氯、高錳酸鉀、溴氯海因、三氯異氰尿酸、二氯異氰尿酸鈉、)本身就是氧化性極強的氧化劑,一些廠家把消毒劑的含量降到極低,再制成片劑,以此充當廉價的氧化型底改,其實效果確實會有一些,但對于生態環境而言,長期使用會導致環境菌群失衡。所以養殖者選擇藥品時一定要看清楚,質好的氧化型底改是可以和飼料干混干撒的,除了第一次使用魚蝦會稍有不適影響吃料以外,隨后的混用不會影響吃食;品質差尤其是假冒的氧化型底改則不可能這樣使用,因為一旦這樣使用,嚴重的魚蝦會直接停料,甚至令魚蝦不安亂游。如此混料同用也是鑒別氧化型底改品質優劣和安全性的一個簡單方法。 2.行業里傳了很多年的定期使用的概念,筆者認為其實是個管理誤區,沒有任何一個藥物是能定期使用的。筆者認為氧化型底改正常的用法是底質剛出現問題時,連續使用,1天~2天1次;連續改良兩次之后再來看是否用活菌或生物型底改繼后處理。一些嚴重污染(如倒藻,氨氮、亞硝酸、硫化氫中毒,青苔泥皮腐爛等),魚蝦已經出現肝萎縮或死亡時,則須8小時~12小時1次,搭配活菌連續處理污染,爭取短時間將環境改良,恢復正常。這種及早處理的用法只適合有一定養殖經驗的人,完全沒有經驗的新手,先按定期用藥這個老套路來管理,但要注意定期用藥就要注意劑量一定不能太大。 3.高鐵酸鉀和高碘酸鐵這兩個成分的產品由于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少量活性鐵,會刺激有葉綠體的藻類快速繁殖,所以一般用后水色會慢慢往綠色方向轉變,若是不想培綠水的池塘(如養蟶池、海參圈、鮑魚池等),就要慎用了。 解毒型 以絡合有機、無機毒素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見成分有:腐植酸鈉、大蘇打、EDTA(或ETDA-二鈉),這些成分與有毒物質發生絡合反應或離子反應,將有毒物質轉化為毒性較低或無毒的物質,以此達到改良環境的目的。這類底改處理底污不如氧化型快速,也不如生物型分解徹底,所以真正重視用藥效果的養殖者都使用不多。 腐植酸鈉,現在養殖中更多的是用于遮光處理青苔藍藻,很少用于解毒改底,不過依然有很多廠家的解毒底改里面有這個成分。其優勢在于其安全的絡合反應,而且可以幾乎完全分解代謝掉。 大蘇打,這個產品的運用已經變得非常局限了,基本只用于放苗前處理余氯和氨氮,或者中后期氨氮突升時使用。處理效果較快,但會反彈(有時兩三天就反彈了),所以還得搭配一些光合菌、芽孢、EM之類的活菌使用效果才能穩定。 EDTA,現在是處理重金屬、底污或藻毒素常用的解毒成分,尤其是消毒藥殘、重金屬效果明顯,所以在放苗前期用量很大。一些有經驗的養殖者哪怕沒有檢測到重金屬超標,也會在放苗之前用一些打底,以防萬一。要注意的是,EDTA-二鈉偏堿性(大致在10.5左右),水體pH偏高時要慎用。另外,很多養殖者會發現近幾年的ETDA效果變差了,其實,這是原料含量和純度變低了。 注意點: 1.解毒型底改的反應原理(尤其是離子反應)在一定條件時是可逆的,所以會出現反彈現象。所以必須搭配其他藥物,如生物型底改一起處理。 2.解毒型底改大多只是減少部分有毒物質的數量,并不一定能從源頭處理干凈,所以要檢查清楚中毒來源,若只是藥殘、重金屬之類來源少的物質,處理起來就相對比較徹底,若是死藻、糞便污染,就得用其他方法繼續處理。 生物型 以分解有機質為主要功效的底改,又叫活菌分解型底改或生物分解型底改,一般都是活菌為主要功能原料,原則是選擇繁殖速度快,分解力強,耗氧低(或厭氧)的活菌,所以現在市面上常用活菌只有兼性芽孢和糞鏈球菌這兩個活菌。 兼性芽孢,說簡單點,就是一般的芽孢桿菌在無氧條件下培育出來的特殊活菌(專業上稱為:兼性耗氧型芽孢,簡稱兼性芽孢)。做得好的兼性芽孢,正常使用時幾乎檢測不到耗氧,其分解力、繁殖速度比耗氧型芽孢確實都有所不及,但好在即使功效減弱很多,但在嚴重污染的環境下它依然比其他活菌的優勢明顯,所以現在市面上使用最多的生物型底改的活菌原料依然是兼性芽孢。不僅如此,質量好、配比合適的復合兼性芽孢產品還有緩慢調整藻相(降不良水色慢慢轉為綠藻藻相)的效果。所以,筆者經常建議養殖戶在前期多用此類產品,以維持優良藻相和水體清潔。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兼性芽孢,依然會有一點耗氧,也就是說使用時也最好適當地加強增氧,配合適量使用顆粒氧是必須的操作。 糞鏈球菌,這是近年來慢慢流行起來的一個活菌。這個菌是厭氧的,所以比較適用于嚴重污染的池塘或后期養殖。另外,這個活菌是極為厲害的一種乳酸菌,有明顯的調理腸胃效果,過多使用會有副作用(過度消化后粗腸瘦體),所以不能過多使用。實操中一般在用完氧化型底改一兩天后使用效果明顯,也有養殖戶按極小劑量連續使用,能維持池底良好的環境。 注意點: 1.很多廠家用培藻產品配少量芽孢作為生物型底改,這類不算是真正的生物分解型底改,這種底改只適合肥水養殖的模式,不太適合現在多數的養蝦模式,一旦用后要特別注意增加底氧。 2.市面上還有一些廠家用硝化菌、酵母菌、反硝化菌作為生物分解底改,但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這些產品效果基本看不到。 3.無論是兼性芽孢還是糞鏈球菌在分解過程中最好都是少量多次添加,效果達到就停止用藥,若是效果短時間沒出來,無論原料是否耗氧都得適當增加底氧。 消毒型 以殺菌抗病毒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見成分有:漂白粉、二氧化氯、過硫(含量超過20%,氯味很重)、溴氯海因、中藥、大蒜素。筆者比較反對使用這類產品,因為現今的對蝦養殖基本流行預防調理,消毒劑在養殖過程中已經運用得越來越少了。 漂白粉,是用得最常見的一種消毒藥了。水濃水綠、藻相不好、水質渾濁時使用效果不錯。它的改底效果主要靠的是反應過程中生成少量的具有絮凝沉淀效果的氫氧化鈣,沉淀的同時帶有次氯酸在殺菌,處理死藻、老化藻、細菌甚至病毒、原生動物,還可以把雜質沉淀到池底,再由鈣離子進一步礦化改底。一整套反應作用下來看似復雜實則直接而快速,實乃簡單粗暴調水改底方案的不二之選。缺點就是刺激性大,一些有益的菌藻也會跟著死亡。處理后會有一段時間(量少是三四天,量大是五六天)注意把環境給調回去。另外要注意,由于漂白粉藥殘時間較長(養殖中后期這個藥殘時間會大大縮短),所以繼后的補菌培藻會受較大影響,所以最后的處理一般得考慮最少兩次用藥。 二氧化氯,片劑二氧化氯有兩種,一種是泡騰片,快速反應,不能改底。另一種是緩釋片,而消毒氧化改底用的二氧化氯片只能是緩釋片,緩慢釋放才能通過二氧化氯的強氧化性氧化底污和殺滅病菌。二氧化氯反應時間很短,所以刺激性雖有,但并不太厲害,最多24小時就沒事兒了。適合用于氧化底質的同時殺滅池底病菌,也適合短時間補菌培藻。 過硫(含量超過20%,氯味很重),筆者一般喜歡用過硫來做氧化型底改。過硫的含量不能超過20%,一旦超過其殺菌效果就會非常明顯,而其氧化改底的效果就會被覆蓋掉:原本可以改良的環境因為用了含量過高的過硫,而導致有益的微生態被殺傷崩潰,從而導致之后池底環境更加惡化,因此含量越高越要小心。 溴氯海因,這本來是慢慢沒落的一個成分,后來被一家知名藥企給做活了,利用的就是其超五天以上緩慢釋放、緩慢殺菌、緩慢氧化的原理,環境污染太重,效果就相對變差。另外,有工業污染和10年以上的老養殖區域或池塘,若是不喜歡肥水養殖的,最好少用這個成分的產品;一些低密度養殖模式,如魚蝦混養、蝦蝦混養是適用的。 中藥,這是很早就有的一類底改,是大包的石粉加點中藥做成的。一般中藥會選用三黃散,效果有一點,不適合現在的養殖模式。 大蒜素,現在市面上九成的大蒜素基本都是抗生素(環丙沙星)加大蒜精油加石粉做成的,要么沒效果,有效果的實際上等于是在低劑量的用抗生素,用多了,一旦魚蝦厭食了,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吸附型 以絮凝沉淀凈化水質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見的成分有:石粉類(即便宜又大腕的大包底改)、活性炭、硅酸鈉或二氧化硅等。因為濃縮的產品難以稀釋到合適的份量來使用,一旦用量過高,使用時局部濃度過大,很容易導致倒藻水清。 石粉類,常見的有沸石粉、白云石粉、滑石粉、蒙脫石粉等。筆者經常建議淡水養殖區域的客戶用來改底調水補礦,效果不錯。當然不是用的成品,而是直接去石粉廠或飼料廠成噸的拉回來用。 活性炭,主要靠的是活性炭多空隙結構具備的吸附效果把污染物吸附沉淀,凈水效果非常好,但底質改良效果就難說了。從原理上來講,時間長了,對于底質反而是有毒害的,所以但凡用后必須搭配氧化型或生物型底改來繼續處理。另外,水質底質不佳、水化超標、藻類老化時使用很容易導致缺氧。 硅酸鈉或二氧化硅,改底效果、凈水效果都比石粉明顯,而且這個可以搭配很多產品一起使用,沒有石粉偏堿的副作用。另外,由于含有硅元素,大量使用后能明顯促進硅藻生長。 除了上述五大類底改,還有一些用法很局限的特殊底改,如:表活底改(用以降低水體表面張力,輔助增氧);清涼底改(少量薄荷油加載體,用以緩解底熱情況);誘食底改(常用甜菜堿,既解毒又開胃,但實際改底效果幾乎沒有)。 底改產品在養殖過程中的運用分為前、中、后三期,區別用藥。 前期:是指放苗前到放苗后30天左右。一些老化池塘、淤泥深厚的池塘、之前養殖失敗的池塘必須在放苗前加強底質的處理和改良,否則不僅養殖過程中底質水質容易出問題,關鍵是放苗之后蝦苗的存活率也會受極大影響。一般可以在消毒藥效過去后大劑量用生物分解型底改處理底質。一些有經驗的養殖戶也會在放苗前一兩天先用生物型底改打底,以確保底部毒素的分解。而放苗階段一般用的是解毒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相搭配,確保苗快速沉底之后不出問題。 真正的前期養殖主要用的是解毒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只有水化劇烈變動或倒藻轉水等情況出現后才會用到少量的氧化型底改。哪怕是需要用到氧化型底改,一般也主要是和生物型相搭配。前期主要是搭配方法,一次氧化型底改配合連續使用兩次生物型底改;第二次使用生物型底改時往往會搭配一些活菌或培藻產品順便調水。 很多養殖者沒有前期改底這個概念,他們認為前期吃料少基本不需要改底,所以往往會等到小蝦紅腿了才想起來去檢查底質情況,但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腸胃甚至肝臟病變了。筆者認為,直放養殖的池塘一般半個月內必須改底一次;若是淡化暫養的小池一周就得改底一次,密度越大時間越要推前。若有明顯水色變化(無論是變色還是變清變濁)都得馬上改底調水。 中期:是指放苗30天~60天。這個階段對蝦吃料多生長快,水質底質常會在這個階段出現劇烈變化,尤其要注意底質的維護。筆者建議,一般是一次氧化配一次生物分解。原則是少量多次,越是吃料好水質好的時候越要注意改底的跟進。 后期。是指60天之后,現在的一些苗種兩個月就能沖到每斤五六十條以內,所以基本是看得到賺錢的時候了。這個時候要注意的是底氧的加強、底毒的處理。這就需要交替使用多種氧化型或消毒型底改,偶爾搭配一次生物分解型底改。筆者建議,兩次氧化配一次生物分解(氧化型底改一般兩三次就得換一種,這樣交替使用不會產生明顯的耐藥性)。 注意點: 1.若是各種情況都正常最好少用吸附型和消毒型底改。消毒型底改用后必須盡快解毒補菌,否則水體環境容易出現較大變化。而吸附型底改使用時最好要配合氧化型或生物型底改一起或先后使用,否則容易出現底部缺氧,而且遇到有藍藻、死藻多時不能用。 2.蛻殼期時禁用消毒型、吸附型底改,而且會耗氧的底改最好都不要用。 3.惡劣天氣(臺風、暴雨)時很多藥物都不能使用,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底。可以用解毒型底改,溫和的氧化型或增氧的底改(或用量減輕),糞鏈球菌類的生物型底改。只要將底質搞好,即使天氣再差,對蝦在池底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筆者一直主張使用小包裝的精品底改,不贊成用既便宜又大包的底改,因為大包底改真正有效成分不多,不如精品小包裝的效果好,可以混合飼料一起干撒使用,只要是質量好的底改,哪怕是氧化型底改也可以同飼料干混干撒。 編輯:李敏

8月池塘改底要選對合適的底質改良劑

圖文簡介

改良底質首先要做的是選擇合適的底質改良劑(簡稱“底改”),市場上常見的底改大致有5類:氧化型、解毒型、生物型、消毒型、吸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