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番茄臍腐病在保護地和露地均有發生,但保護地重于露地,發病嚴重時常造成果實黑斑、腐爛,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那么臍腐病有哪些危害癥狀,如何來防治呢? 溫:青果最易發病。病斑發生在果實頂端臍部,即花器殘余部位及其附近,故稱臍腐病。病部初期呈水浸狀暗綠色,發病部位的果肉組織崩潰收縮呈顯著扁平狀。受害果實的健全部位提前變紅。病部在潮濕條件下,往往被腐生菌侵染,在病斑上產生墨綠色、黑色或粉紅色的霉狀物。番茄的幼果和未成熟綠果容易發病,果實成熟后一般不發病。在多雨季節過后接著干旱,或前期灌水過多、后期不灌水,植株驟然遭受干旱的情況下常嚴重發病。番茄根系發育不良,或根部受傷,不能正常吸收水分,也易誘發臍腐病。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或施肥過濃引起燒根,從而影響水分的正常吸收,發病常嚴重。砂質土壤或粘重土壤,會使土壤中水分變化過大,土壤堿性過重,影響根系吸水能力,均易發病。 防治方法:①加強管理,保證植株水分的均勻供應,特別在初夏溫度急劇上升時,須注意掌握水分的供應,田間澆水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②選擇保肥水力強、土層深厚的砂壤土種番茄。對土壤過粘或含砂過多,應結合深耕多施有機肥料,如堆肥、綠肥等,改良土壤性狀,增強其保肥水能力。③合理施肥。避免使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料,或施用肥料濃度過高,燒傷根系。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施,勿過多偏施氮肥。在番茄開始座果后30天內,適當增施鈣素肥料,可用1%過磷酸鈣、0.1%氯化鈣或0.1%硝酸鈣進行根外追肥,從初花期開始噴1次,隔15天再噴1次,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記者:番茄筋腐病是一種危害果實的生理性病害,此病的危害癥狀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溫:番茄筋腐病的主要癥狀是果實著色不勻,橫切后可見果肉維管束組織呈黑褐色。發病較輕的果實,部分維管束變褐壞死,果實外形雖沒有變化,但維管束變褐部位不轉紅。發病較重的果實,果肉維管束全部呈黑褐色,病果胎座組織發育不良,部分果實伴有空腔發生,果實表面呈明顯的紅綠不均,嚴重時發病部位呈淡褐色,表面變硬。除輕微發病的果實外,均無商品價值。發病植株的莖、葉沒有明顯癥狀。番茄筋腐病的發病時期,由于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所差別。越冬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二、第三穗果大量發生,冬春栽培的番茄多在第一、第二穗果大量發生。病果在轉紅期暴露病癥。此病主要是日照不足、低溫、多肥、過濕、缺鉀、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結等因素造成的。 防治方法:①注意輪作換茬。大棚栽培作物種類較少,輪作換茬比較困難,對于輪作換茬一般也不重視。重發病大棚實行輪作換茬尤為必要,以利于緩和土壤養分的失衡狀態。②提高管理水平。保護地蕃茄栽培,要避免光照不足、多肥、土壤供氧不足等現象。要注意改善光照條件,增加保護地覆蓋材料的透光率。③幼苗定植不要過密和生長不要過于繁茂,冬春茬栽培苗齡不小于60天。④適量施用化肥,氮、磷、鉀肥配合適當,避免偏施氮肥,尤其注意不要過量施用氨態氮肥。增施鉀肥,多施用腐熟有機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強土壤保水、排水能力和通透性。⑤適當灌水,一次不要灌水過多,保持土壤適宜濕度。雨后注意排水。果實坐果后,15~20天噴施磷酸二氫鉀等復合微肥,連施2~3次。增施光碳核肥,最大限度提高光合作用。 記者:番茄裂果是一種常見的危害番茄果實的生理性病害,容易發生在果實的轉色期,果實產生裂痕后,使果實降低或失去商品價值,此病如何進行防治呢? 溫:番茄裂果主要癥狀有兩種,在果蒂附近發生放射狀的裂痕,為放射性裂果;在果肩部出現同心狀的龜裂,為同心狀裂果。實際種植中很多裂果是由兩種裂果現象同時出現的混合型裂果。從栽培類型來說,夏天露地栽培的番茄和秋季塑料薄膜溫室栽培的番茄裂果發生較多,高溫干燥時期也易發生。 防治方法:①預防裂果的方法,主要是防止果實的老化,以及由于降雨造成土壤水分含量的急劇增加。避免雨水與果面的直接接觸也是很重要的。②果皮的老化是由日光直射果皮引起的。番茄坐果后的葉片可對果實起到遮蔭保護的作用。如果陽光很強,也可在花序上用報紙做成紙筒套在花序上。在果實的上方如能有大的葉片把果實遮住,防病效果較好。在摘心栽培中,對一些上部果實和葉片較小的品種要多加注意,及時采取防止裂果的措施。③土壤中鈣和硼含量少也易引起果皮的老化。應充分供應鈣肥和鉀肥,并使植株很好吸收。④在干燥情況下,鈣的吸收變差,在多肥多鉀的情況下,鈣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要注意土壤深耕并施上適當數量的基肥,使根能充分地生長,很好地吸收養分和水分。另外,要注意經濟灌水,避免干旱后下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劇增加。加強土壤管理,使根能向深部擴伸。 編輯:孫苑琪

[原創]番茄常見病害多 識別癥狀防治好(二)

圖文簡介

番茄在栽種過程中易發各類病害,常見的病害有早晚疫病、臍腐病、筋腐病等。為減輕各類病害的發生及危害,生產中要對不同種類的病害進行有效識別,根據癥狀確定番茄是否發病及其病害的類型,進而及時采取措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