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莢和種子 1、莢 大豆莢由子房發育而成。莢的表皮被茸毛,個別品種無茸毛。莢色有黃、灰褐、褐、深褐以及黑等色。豆莢形狀分直形、彎鐮形和彎曲程度不同的中間形。有的品種在成熟時沿莢果的背腹縫自行開裂(炸裂)。 大豆莢粒數各品種有一定的穩定性。栽培品種每莢多含2~3粒種子。莢粒數與葉形有一定的相關性。有的披針形葉大豆,四粒莢的比例很大,也有少數五粒莢;卵圓形葉、長卵圓形葉品種以2~3粒莢為多。 成熟的豆莢中常有發育不全的子粒,或者只有一個小薄片,通稱秕粒。秕粒率常在15%~40%之間。秕粒發生的原因是,受精后結合子未得到足夠的營養。一般先受精的先發育,粒飽滿;后受精的后發育,常成秕粒。在同一個莢內,先豆由于先受精,養分供應好于中豆、基豆,故先豆飽滿,而基豆則常常瘦秕。開花結莢期間,陰雨連綿,天氣干旱均會造成秕粒。鼓粒期間改善水分、養分和光照條件有助于克服秕粒。 2、種子 種子形狀可分為圓形、卵圓形、長卵圓形、扁圓形等。種子大小通常以百粒重表示。百粒重5 g以下為極小粒種,5~9.9 g為小粒種,10~14.9 g為中小粒種,15~19.9 g為中粒種,20~24.9 g為中大粒種,25~29.9 g為大粒種,30 g以上為特大粒種。子粒大小與品種和環境條件有關。東北大豆引到新疆種植,其百粒重可增加2 g左右。種皮顏色與種皮柵欄組織細胞所含色素有關。可分為黃色、青色、褐色、黑色及雙色五種,以黃色居多。種臍是種子脫離珠柄后在種皮上留下的疤痕。在種臍的靠近下胚軸的一端有珠孔,當發芽時,胚根由此出生;另一端是合點,是珠柄維管束與種脈連接處的痕跡。臍色的變化可由無色、淡褐、褐、深褐到黑色。圓粒、種皮金黃色、有光澤、臍無色或淡褐色的大豆最受市場歡迎:但臍色與含油量無關。 種皮共分三層:表皮、下表皮和內薄壁細胞層。由于角質化的柵欄細胞實際上是不透空氣的,種臍區(臍間裂縫和珠孔)成為胚和外界之間空氣交換的主要通道。 胚由兩片子葉、胚芽和胚軸組成。子葉肥厚,富含蛋白質和油分,是幼苗生長初期的養分來源。胚芽具有一對已發育成的初生單葉。胚芽的下部為胚軸。胚軸末端為胚根。有的大豆品種種皮不健全,有裂縫,甚至裂成網狀,致使種子部分外露。氣候干旱或成熟后期遇雨也常造成種皮破裂。有的子粒不易吸水膨脹,變成“硬粒”,是由于種皮柵欄組織外面的透明帶含有蠟質或柵欄組織細胞壁硬化。土壤中鈣質多,種子成熟期間天氣干燥往往使硬粒增多。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