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拔節抽穗期管理 谷子拔節到抽穗是生長和發育最旺盛時期,要加強田間管理。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壯株促大穗。拔節期壯株長相是稈扁圓,葉寬挺,色黑緣,生長整齊,抽穗時呈稈圓粗敦實,頂葉寬厚,色黑綠,抽穗整齊。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1)清壟:拔節后谷子生長發育加快,為了減少養分、水分不必要的消耗,為谷子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要認真進行一次清壟,徹底拔除雜草,殘、弱、病、蟲株等,使谷田生長整齊,苗腳清爽,通風透光,有利谷苗生長。 (2)追肥:谷子拔節以前需肥較少,拔節以后,植株進入旺生生長期,幼穗開始分化,拔節到抽穗階段需肥最多。然而這時土壤養分的供給能力最低。據試驗,土壤養分從谷子生育的初期開始逐漸減少,拔節以后的孕穗期到抽穗階段最低,遠不能滿足谷子要求。施入農家肥經分解后才能供應吸收,這時即使轉化一部分,也趕不上需要。因此必須及時補充一定數量的營養元素,對谷子生長及產量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磷肥一般作底肥,不作追肥。鉀肥就目前生產水平,土壤一般能滿足需要,無需再行補充。追施氮素化肥能顯著增產。每畝施純氮3kg,以尿素作追肥效果最好,11個點平均增產58.9%;其次是硝酸銨、氯化銨增產效果在43.8%~48.1%;再次硫酸銨、碳酸氫銨,增產34.1~37.5%速效農家肥如坑土、腐熟的人糞尿素含氮較多的完全肥料,都可作追肥施用。 谷子追肥量要適當。過少增產作用小,但過多,不但不能充分發揮肥效,經濟效果也不好,而且還導致倒伏,病蟲害蔓延,貪青晚熟,以至減產。從各地試驗結果看,一次追肥每畝用量以純氮5kg左右為宜。據試驗,以硫酸銨作追肥,在中等肥力的土地上,每畝施用20~30kg產量最高。如果是硝酸銨每畝不宜超過20kg。山西農科院谷子研究所從土壤保肥方面研究得出結論,一般土壤每畝施硝酸銨超過17.5kg,就有流失的可能。為做到科學追肥,應根據產量指標、土壤中速效養分含量、底施有機肥中有效元素含量及肥料當地當年利用率估算,不足部分追肥補足。 拔節后穗分化開始到抽穗前孕穗期都是追肥期。從各地試驗看,若氮素肥料較少,一次追肥,增產作用最大時期是抽穗前15~20天的孕穗期。在瘠薄地或高寒地區要提前些。若氮素肥料較多時,最好兩次追肥。第一次于拔節始期,稱為“座胎肥”;第二次在孕穗期,叫“攻籽肥”,但最遲必須在抽穗前10天施入,以免貪青晚熟。各地試驗分期追比一次追效果更好。據試驗,同樣數量氮肥,分期追比集中在拔節始期一次追的增產5.9%~22.6%,也比孕穗期一次追的增產11.30%。分期追肥時,在肥地或豆茬地上,第一次少追,第二次多追效果好,但后一次也不宜過量,如廣靈南房基點在高肥地試驗,拔節始期5kg,孕穗期追10kg,比各追7.5kg增產12. 9%。在旱薄地或前情較差的地塊或無霜期短的地區或早熟品種則初次要多追,以不使苗狂長為度,后期少追,促進前期生長,實現穗大16齊。山西應縣在低肥地上試驗,第一次多追、第二次少追,比第一次少追、第二次多追的增產l6.7%。 為了發揮氮素的最大增產作用,追肥時要看天看地看谷苗。看天:因肥料溶于水才能吸收,在旱地上,應摸清當地降雨規律或根據天氣預報,力爭雨前甚至冒雨追施。一般應適時早追,以便使谷子能夠比較及時地充努利用肥料,寧讓肥等水,不要水等肥,澇年土壤水分多,肥地易徒長,要適當控制施肥量。一般風天不要撒施,以免施的不勻或燒苗。看地:即看土質土性。黏土、背陰、下濕等秋發地,不發小苗應早追施,促苗早發;相反沙性土、向陽的春發地,發小不發老,可略晚追肥。薄地多追,肥地少追。看苗:谷苗缺氮時要及時早追肥,弱苗要早追,多追,生長過旺要遲追或少追甚至不追。一般追肥后結合巾耕埋入土中或追后澆水,以提高肥效。易揮發性的肥料,一定要深施。 (3)澆水:旱地谷通過適期播種趕雨季,滿足谷子對水分的要求,水地谷除了利用自然降水外,根據谷子需水規律,對土壤水分進行適當調節,以利谷子生長。谷子拔節后,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階段,生長旺盛,對水分要求迅速增加,需水量多,如缺水,造成“胎里旱”,所以拔節期澆一次大水,既促進莖葉生長,又促進幼穗分化,植株強壯,穗大粒多。孕穗抽穗階段,出葉時速度快,節間生長迅速,幼穗發育正處于關鍵時期,對水分要求極為迫切,為谷子需水臨界期,如遇干旱也要造成“卡脖旱”,穗抽不出來,出現大量空殼、秕籽,對產量影響極大。因此抽穗前即使不干旱也要及時澆水。據報道,谷子一生灌三水即拔節、孕穗、抽穗期各灌一水效果最好。比不灌的增產89.50%,比灌兩次和一次的分別增產67.3%和20.2%。如果灌水一次,以抽穗期灌水效果最好,比不灌的增產26.4%,其次是孕穗期灌水,增產12.3%,拔節期灌增產12%。如灌兩水,以孕穗、抽穗期各灌一次效果最好。比不灌水的增產74.3%,而拔節和抽穗期各灌一水的增產60.3%。旱地谷沒有灌溉條件,抽穗前進行根外噴水,用水量少,增產顯著。 (4)中耕除草:谷子拔節后,氣溫升高,雨水增多,雜草滋生,谷子也進入生長旺盛期,此時在清壟的基礎上,結合追肥和澆水進行深中耕,深度7~8cm,深中耕可松土通氣,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充分接納雨水,消滅雜草,有利于根系生長,而且可以拉斷部分老根,促進新根生長,從而起到促控作用,既控制地上部莖基部莖節伸長,又促進根系發育。有利吸水吸肥、增強后期抗倒抗旱能力。據試驗,深鋤6.7cm的比3.7cm的增產生長發育,一般5cm左右為宜。除松土除草外,同時進行高培土,促進氣生根生長,增加須根,增強吸收水肥能力,防止后期倒伏,提高粒重,減少秕粒,又便于排灌。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