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 (一)大豆的起源 大豆起源于我國,已為世界所公認。我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豆”。漢代司馬遷(公元前145年至前93年)在其編撰的《史記》中即提及軒轅黃帝時“藝五種”(黍稷菽麥稻),菽就是大豆。成書于春秋時代的《詩經》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月烹葵及菽”等描述。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古代的大豆。1959年山西省侯馬縣發掘出多顆大豆粒,經14C測定,距今已有2300年,系戰國時代的遺物。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國何地呢?對此,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呂世霖(1963)指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是形成栽培大豆的關鍵,并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國的幾個地區。王金陵等(1973)也認為,大豆在我國的起源中心不止是一個,而是多源的。徐豹等(1986)比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對晝夜變溫和光周期的反應,證實35°N的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之間的差別最小;品質化學分析結果也表明,我國N34°~35°地帶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最為接近;種子蛋白質的電泳分析又證明,胰蛋白酶抑制劑Tai等位基因的頻率,栽培大豆為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來源于N32°~37°者才是100%,與栽培大豆相同。基于以上三點,說明大豆應起源于黃河流域。 (二)我國大豆的分布和種植區劃 大豆品種經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馴化培育,目前,除在高寒地區>lO℃年活動積溫在l900℃以下或降水量在250 mm以下無灌溉條件地區不能種植外,凡有農耕的地方幾乎都有大豆的種植,尤以黃淮海平原和松遼平原最為集中,東北的黑、吉、遼三省和華北及豫、魯、皖、蘇、冀等地,長期以來是我國大豆的生產中心。生產較集中的還有陜、晉兩省,甘肅省河套灌區、長江流域下游地區、錢塘江下游地區、江漢平原、鄱陽湖和洞庭湖平原、閩粵沿海、臺灣西南平原等。 我國大豆分布很廣,從黑龍江邊到海南島,從山東半島到新疆伊犁盆地均有大豆栽培。根據自然條件、耕作栽培制度,我國大豆產區可劃分為五個栽培區。 1、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區 本區包括東北各省,內蒙古(自治區)及陜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該區可進一步劃分為如下四個副區: (1)東北春大豆區。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產區,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和遼河流域的平原地帶。東北大豆,產量高、品質好,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2)華北春大豆區。包括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東南部,以及陜西渭北等地區。華北春大豆區的范圍大體上與晚熟冬麥區相吻合,當地以二年三熟制為主。 (3)西北黃土高原春大豆區。包括河北、山西、陜西三省北部以及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這一地區氣候寒冷,土質瘠薄,大豆品種類型為中、小粒,橢圓形黑豆或黃豆。 (4)西北春大豆灌溉區。包括新疆和甘肅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少,土壤蒸發量大,種植大豆必須灌溉。由于目光充足又有人工灌溉條件,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百粒重也高。 2、黃淮流域夏大豆區 本區包括山東、河南兩省,河北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關中平原、甘肅南部和山西南部、北臨春大豆區,南以淮河、秦嶺為界。黃淮夏大豆區又可劃分為兩個副區: (1)黃淮平原夏大豆區。包括河北南部、山東全部,江蘇、安徽北部,河南東部。當地實行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夏大豆一般于6月中旬播種,9月下旬至10月初收獲。生長期短,需采用中熟或早熟品種。 (2)黃河中游夏大豆區。包括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關中和隴東地區。本地區氣候條件與黃淮平原相似,只是年雨量較少。小粒橢圓品種居多,另有部分黑豆。 3、長江流域夏大豆區 本區包括河南南部,漢中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廣西、云南北部。當地生長期長,一年兩熟,品種類型繁多。以夏大豆為主,但也有春大豆和秋大豆。 4、長江以南秋大豆區 本區包括湖南、廣東東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當地生長期長,日照短,氣溫高。大豆一般在8月早中稻收后播種,11月收獲。 5、南方大豆兩熟區 包括廣東、廣西、云南南部。氣溫高,終年無霜,日照短。在當地栽培制度中,大豆有時春播,有時夏播,個別地區冬季仍能種植。11月播種,次年3~4月收獲。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