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豆的產量形成 (一)大豆產量構成因素 大豆的子粒產量是單位面積的株數、每株莢數、每莢粒數、每粒重的乘積,即:子粒產量(kg/h㎡)=[每公頃株數×每株莢數×每莢粒數×每粒重(g)]/1000 產量構成因素中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引起產量的增減。理想的產量構成是四個產量構成因素同時增長。這四個產量構成因素相互制約,在同一品種中,將莢多、每莢粒數多、粒大等優點結合在一起比較困難。盡管如此,許多大面積高產典型都證明,大豆要高產必須產量構成因素協調發展,只顧某一個或兩個產量構成因秦發展的措施,都不會獲得預期高額子粒產量。 大豆品種間的株型不同,對營養面積的要求各異,因此,適宜種植密度也不一致。單株生長繁茂、葉片圓而大、分枝多且角度大的品種,一般不適于密植,主要靠增加每株莢數來增產。株型收斂、葉片窄而小、分枝少且角度小的品種,一般適于密植,通常靠株數多來提高產量。 對同一個大豆品種來說,在子粒產量的四個構成因素中,單位面積株數在一定肥力和栽培條件下有其適宜的幅度,伸縮性不大。每莢粒數和百粒重在遺傳上是比較穩定的。惟有每株莢數是變異較大的因素。國內外研究結果證實,單株莢數與產量相關顯著。單株莢數受有效節數、分枝數等的制約,因此大豆要獲得高產,必須增加有效節數,協調好主莖與分枝的關系。 總之,要根據不同大豆品種產量構成因素的特點,發揮主導因素的增產作用,克服次要因素對增產的限制,在一定的肥力、栽培水平上,協調各產量因素的關系,做到合理密植、結莢多、秕粒少、子粒飽滿,才能發揮大豆品種的生產潛力,提高子粒產量。 編輯:李敏

[原創]大豆栽培技術(十一)

圖文簡介

大豆的子粒產量是單位面積的株數、每株莢數、每莢粒數、每粒重的乘積,即:子粒產量(kg/h㎡)=[每公頃株數×每株莢數×每莢粒數×每粒重(g)]/1000 產量構成因素中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引起產量的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