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豆的田間栽培管理技術 (一)輪作倒茬 大豆對前作要求不嚴格,凡有耕翻基礎的谷類作物,如小麥、玉米、商粱以及亞麻、甜菜等經濟作物都是大豆的適宜前作。大豆茬是輪作中的好茬口。大豆的殘根落葉含有較多的氮素,豆茬土壤較疏松,地面較干凈。因此,適于種植各種作物,特別是谷類作物。據測定,與玉米茬和谷子茬相比,豆茬土壤的無效孔隙(<0.005 mm粒徑=數量顯著減少,而毛細管作用強的孔隙(0.001~0.005 mm粒徑)數量則顯著增加。由于豆茬土壤的“固、液、氣”三項比協調,對后薦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大豆忌重茬和迎茬。據)調查,重茬大豆減產11.1%~34.6%,迎茬大豆減產5%~20%。減產的主要原因是以大豆為寄主的病害如胞囊線蟲病、細菌性斑點病、黑斑病、立枯病等容易蔓延;為害大豆的害蟲如食心蟲、蠐螬等愈益繁殖。土壤化驗結果表明,豆茬土壤的五氧化二磷含量比谷茬、玉米茬少,這樣的土壤再用來種大豆,勢必影響其產量的形成。迄今,只知道大豆根系的分泌物(如ABA)能夠抑制大豆的生長發育,降低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但是對分泌物的本身及其作用機制卻知之甚少。目前,大同地區的主要輪作方式:玉米-玉米-大豆;玉米-高粱-大豆。正確的作物輪作不但有利于各種作物全面增產,而且也可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例試驗證明,在胞囊線蟲大發生的地塊,換種一茬蓖麻之后再種大豆。可有力地抑制胞囊線蟲的為害。 (二)土壤耕作 大豆要求的土壤狀況是活土層較深,既要通氣良好,又要蓄水保肥,地面應平整細碎。平播大豆的土壤耕作。無深耕基礎的地塊,要進行伏翻或秋翻,翻地深度18~22 cm,翻地應隨即耙地。有深翻基礎的麥茬,要進行伏耙茬;玉米茬要進行秋耙茬,拾凈玉米茬子。耙深12~15cm,要耙平、耙細。春整地時,因春風大,易失墑,應盡量做到耙、耢、播種、鎮壓連續作業。 壟播大豆的土壤耕作。麥茬伏翻后起壟,或攪麥茬起壟,壟向要直。攪麥茬起壟前滅茬,破土深度12~15 cm,然后扶壟,培土。玉米茬春整地時,實行頂漿扣壟并鎮壓。有深翻基礎的原壟玉米茬,早春拾凈茬子,耢平達到播種狀態。 “三壟”栽培法是針對低濕地區種豆所研制的方法。“三壟"指的是壟底深松、壟體分層施肥、壟上雙行精量點播。這種栽培方法比常規栽培法增產30%左右。“三壟”,栽培法采用壟體、壟溝分期間隔深松,即壟底松土深度達耕層下8~12 cm,苗期壟溝深松10~15 cm。壟底、壟溝深松寬度為10~15 cm。在壟體深松的同時,進行分層深施肥。當耕層為22 cm以上時,底肥施在15~20 cm;耕層為20 cm時,底肥施在13~16 cm土層之間。種肥的深度7 cm左右。播種時,開溝、施種肥、點種、覆土、鎮壓一次完成。種肥和種子之間需保持7 cm左右的間距。“三壟”栽培法具有防寒增溫、貯水防澇、抗旱保墑、提高肥效、節省用種等優點,增產效果顯著。 編輯:李敏

[原創]大豆栽培技術(十六)

圖文簡介

本文主要介紹大豆栽培技術中的輪作倒茬和土壤耕作內容。大豆對前作要求不嚴格,凡有耕翻基礎的谷類作物,如小麥、玉米、商粱以及亞麻、甜菜等經濟作物都是大豆的適宜前作。大豆要求的土壤狀況是活土層較深,既要通氣良好,又要蓄水保肥,地面應平整細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