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豆干物質的積累動態 (1)葉面積指數。適當地增大葉面積指數是現階段提高大豆產量的主要途徑。大豆出苗到成,葉面積指數有一個發展過程,一般在開花末至結莢初達到高峰,大致呈一拋物線。葉面積指數過小,即光合面積小,不能截獲足夠的光能;葉面積指數過大,中、下部葉片陽光被遮,光合效率低或變黃脫落。適宜的葉面積指數動態:苗期0.2~0.3、分枝期1.1~1.5、開花末至結莢初期5.5~6.0、鼓粒期3.0~3.4。葉面積指數在3.0~6.0范圍內,葉面積指數與生物產量、經濟產量的相關性極顯著。較大的葉面積指數維持較長時間對產量形成有利。 (2)生物產量的形成。大豆生物產量形成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指數增長期、直線增長期和穩定期。大豆植株生長初期,葉片接陽光充分,光合產物與葉面積成正比,增長速度緩慢,此時,生物產量的積累曲線如指數曲線。從分枝期起,葉面積增長迅速,光合產物積累速度大為提高。從分枝期至結莢期,生物產量增加最快,基本上呈直線增長。結莢期之后,葉片光合速率降低,生物產量趨于穩定,在鼓粒中期前后達到最大值。生物產量是經濟產量的基礎。要獲得高額的子粒產量,首先必須提高生物產量;其次,應注意光合產物多向子粒轉移。 (3)子粒產量的形成。大豆生長發育的重要特點是生殖生長開始早,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時間長。一個生育期為125 d的有限結莢習性品種,出苗后60 d始花,此時生物產量占總生物產量的20%~25%。由此可見,大豆的大部分干物質是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時期內積累起來的。大豆早熟品種在出苗后50 d左右、晚熟品種在出苗后75 d左右,莢中子粒即已開始形成。整個子粒形成期為45~50 d,最初10 d左右增重較慢,中期增重較快,后期又較慢。著以每日每平方米土地子粒平均增重9.9 g計算,每公頃子粒平均日增重達105 kg左右。 大豆子粒含蛋白質約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30%,形成單位重量的蛋白質和脂肪所需要的能量顯著高于碳水化合物,所以大豆的經濟產量高低不能與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產量構成成分的小麥、水稻作物相比較。 4、大豆干物質的分配 大豆干物質分配是指地上部分各個器官在生物產量中所占的比率。干物質的分配取決于許多因素:光合作用、庫的強度、庫與源的間距、環境條件等。在正常條件下,禾谷類作物的旗葉及其下方一張葉片是穗部同化物的主要供應者。大豆的腋生花和花序主要由同節位葉片供應同化物。庫的數量、大小、位置是支配同化物運轉和分配的主導因素。作物收獲器亭的構成成分產生于初級光合產物,如葡萄糖。1個單位葡萄糖可以生產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為O.84、O.38、O.31個單位。由于光合產物的轉化效率不同,與禾谷類作物相比,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要成分的大豆,其經濟系數往往稍低一些。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大豆晚熟品種的葉片、葉柄、莖稈、莢皮和子粒在生物產量中的最優比例應為24%、9%、20%、12%和35%。即經濟系數為35%。早熟品種的莖稈比例應更小些(春播15%,夏播10%),子粒比例則應更大些,在42%~45%之間或更高。 大豆干物質分配反映了光合產物的轉移和“源一庫”關系。從大豆栽培角度看,應當選擇在高肥水條件下生物產量高、干物質分配合理、經濟系數高的品種,加之采用各種栽培措施,以較小的葉片、葉柄、莖稈和莢皮比率,取得較多的子粒產量。大豆的經濟系數相對較穩定。同一品種,夏播的經濟系數高于春播;同一品種,在中肥條件下的經濟系數往往又比在高肥條件下為高。不同品種同期播種,只要能夠正常成熟,一般早熟品種的經濟系數比晚熟品種高。高。不同品種同期播種,只要能夠正常成熟,一般早熟品種的經濟系數比晚熟品種高。 編輯:李敏

[原創]大豆栽培技術(十三)

圖文簡介

大豆干物質分配是指地上部分各個器官在生物產量中所占的比率。干物質的分配取決于許多因素:光合作用、庫的強度、庫與源的間距、環境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