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在栽種過程中易發(fā)各類病害,常見的病害有早晚疫病、臍腐病、筋腐病等。為減輕各類病害的發(fā)生及危害,生產中要對不同種類的病害進行有效識別,根據癥狀確定番茄是否發(fā)病及其病害的類型,進而及時采取措施對癥下藥。近日,農科110特別邀請到了陽曲縣蔬菜辦研究員溫變英就夏秋季番茄常見病害的癥狀識別及防治進行了詳細講解。 記者:溫老師您好,番茄疫病分為早疫病和晚疫病兩大類,是露地和保護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請溫老師分別對這兩種病害的發(fā)生癥狀及防治做個介紹。 溫變英(以下簡稱溫):(1)晚疫病。幼苗、成株均可發(fā)病,為害葉、莖、果,但以成株期的葉片和青果受害較重。幼苗染病出現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由葉片向主莖發(fā)展,使葉柄和莖變細呈黑褐色而腐爛折倒,全株萎蔫,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霉層。成株期葉片染病多從下部葉片發(fā)病,形成暗綠色水浸狀邊緣不明顯的病斑,擴大后呈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病健交界處出現白霉,干燥時病部干枯,脆而易破。青果染病,病斑呈油浸狀暗綠色,后變黑褐色,稍凹陷,病部較硬,邊緣呈明顯的云紋狀。濕度大時生長白霉,迅速腐爛。低溫潮濕是該病發(fā)生的主要條件,溫度在18℃~22℃、相對濕度在95%~100%時利于發(fā)生和流行。偏施氮肥、底肥不足、連陰雨、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澆水過多、密度過大均易于該病發(fā)生。病菌經氣流、灌溉水進行傳播再侵染。該病為多次重復浸染的流行性病害。防治方法:①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如中蔬4號、5號、強豐、佳粉、中雜4號等品種;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加強肥水管理,晴天澆水并防止大水漫灌,保護地澆灌后適時通風,施足底肥,采用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時整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及時清除中心病株。②藥劑防治。發(fā)現中心病株后及時施藥效果良好。噴霧施藥:可選用40%疫霉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錳鋅(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粉塵施藥:可選用5%霜脲錳鋅粉塵劑每667平方米每次1千克、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方米每次1千克,于傍晚棚室封棚前施藥,過夜即可。7~8天一次,連續(xù)3~4次。煙霧施藥:可選用45%百菌清煙劑250克/667平方米,傍晚施藥,封閉棚室。灌根施藥:可選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每株灌藥液300克左右即可。 (2)早疫病。該病為露地和保護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病害嚴重時可減產30%~50%,甚至絕收。此外,還能危害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蔬菜。葉片發(fā)病初生水浸狀暗褐色小斑點,擴展后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達1~3厘米,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央黑色,有同心輪紋,后期病斑中間有時破裂,潮濕時病斑上長出黑色霉狀物。莖桿發(fā)病,多在分枝處發(fā)生病斑,呈灰褐色,橢圓形,稍凹陷,有輪紋或不明顯,嚴重時可造成斷枝。果實發(fā)病多在肩部產生黑褐色,稍凹陷,具有同心輪紋的病斑,上面長有黑色霉狀物。此病是由茄鏈格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從氣孔或傷口侵入,也能從表皮直接穿透侵入。病菌侵入后,在適宜環(huán)境下,只需2~3天就可以形成病斑,并經3~4天可在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露滴等傳播,進行再侵染。一般氣溫在20℃~25℃且遇連陰雨或高濕度環(huán)境時,病情迅速發(fā)展。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②提倡與非茄果類蔬菜實行3~4年輪作。③加強管理,棚室番茄要在晴天上午灌水,灌后加強排濕。④發(fā)病初期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交替使用,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噴3~4次。棚室番茄還可用45%百菌清煙劑或10%速克靈煙劑防治,每667平方米用藥250克。 編輯:孫苑琪

[原創(chuàng)]番茄常見病害多 識別癥狀防治好(一)

圖文簡介

番茄在栽種過程中易發(fā)各類病害,常見的病害有早晚疫病、臍腐病、筋腐病等。為減輕各類病害的發(fā)生及危害,生產中要對不同種類的病害進行有效識別,根據癥狀確定番茄是否發(fā)病及其病害的類型,進而及時采取措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