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無公害綠色大白菜的病蟲害防治 1、大白菜霜霉病(又稱霜葉病或枝干病) (1)發病條件 大白菜霜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或附著在種子上,通過葉片的氣孔侵入,如種子上帶菌則直接產生病體,借助風雨或育苗等傳播。當氣溫在16℃~24℃、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時,最易發病。 (2)主要癥狀 從苗期到包心期或種株開花到結莢期均易發病,危害子葉、真葉、花及種莢。苗期致子葉或嫩莖變黃枯死。真葉發病多始于下部葉背,初生水浸狀淡黃色周緣不明顯的斑,水浸狀病斑持續較長時間后,病部在濕度大或有露水時長出白霉,或形成黃褐色,枯死后變為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不整形或多角形,直徑5~12mm不等。葉子深綠型的抗病品種發病遲,擴展緩慢,病斑小,白霉少。種莢染病長出白色稀疏霉層。 (3)防治措施 一是選用抗霜霉病品種或雜種一代,精選種子及種子消毒。二是選無病株留種。三是實行2年以上輪作。四是實行深翻壟作,加強田間管理,預防高濕和傷根。五是藥劑防治。可用70%乙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畝噴對好的藥液70L,隔7~10天一次,連防2~3次。霜霉病、白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60%乙鋁·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兼治兩病效果明顯。 2、大白菜軟腐(又稱脫幫、腐爛病、爛疙瘩) (1)發病條件 大白菜軟腐病屬于細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通過葉片或根、莖的傷口侵入植株,借助雨水、灌溉、蟲害及田間作業傳播。當氣溫在25℃~30℃,陰雨多濕的時候,最易發病。 (2)主要癥狀 從蓮座期到包心期均有發生。常見有3種類型:外葉呈萎蔫狀,蓮座期可見菜株于晴天中午萎蔫,但早晚恢復,持續幾天后,病株外葉平貼地面,心部或葉球外露,葉柄莖或根莖處髓組織潰爛,流出灰褐色粘稠狀物,輕碰病株即倒折潰爛;病菌有菜幫基部傷口侵入,引起腐爛。上述3類癥狀在干燥條件下,腐爛的病葉經日曬逐漸失水變干,呈薄紙狀,緊貼葉球。病爛處均發出硫化氫惡臭味,成為本病重要特征,別于黑腐病。軟腐病在貯藏期可繼續擴展,造成爛窖。窖藏的大白菜帶菌種株,定植后也發病,致采種株提前枯死。 (3)防治措施 一是實行菜田輪作。二是深翻曬地,用陽光殺菌或深埋細菌。三是選用抗菌品種。四是調整播種期,推廣壟作,合理密植。五是加強田間管理,預防高溫高濕。六是對種子進行消毒。用種子重量的1.5%的中生素菌拌種。七是對土壤用石灰消毒。八是噴施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 3、大白菜病毒病(又稱孤丁病、花葉病、抽瘋) (1)發病條件 大白菜病毒病屬于傳染性病害。病毒在種子內或寄主上越冬,通過葉片的表皮或傷口侵入植株,種子帶菌則直接產生病株,借助蚜蟲或汁液接觸等形式傳播。在氣溫為2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的條件下,以及有蚜蟲危害時,易發此病。 (2)主要癥狀 大白菜病害主要危害葉片。病葉皺縮硬脆,葉脈上有褐色凹陷條狀斑,有的病葉呈花葉狀,或者新葉呈花葉明脈,老葉有褐色壞死斑。植株矮化畸形,有的則不結球。 (3)防治措施 一是選種抗病品種。二是調整蔬菜布局,合理間、套、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三是適期早播,躲過高溫及蚜蟲猖獗季節,適時蹲苗應據天氣、土壤和苗情掌握,一般深鋤后,輕蹲十幾天即可。蹲苗時間過長,妨礙白菜根系生長,容易染病。四是加強水分管理。為了防止地溫升高,播后即澆第一水,次日或隔日幼苗出土澆第二水,3~4天幼苗出齊后可因地制宜澆第三水,4~5片真葉澆第四水,7~8片真葉澆第五水,每次燒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溫,連續澆水,地溫穩定,可防止病毒病的發生。五是苗期防蚜蟲至關重要,要盡一切可能把傳毒蚜蟲消滅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是春季氣溫升高后對采種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蟲更要早防;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4%混脂酸·銅水劑8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500倍液,或31%氮甘·嗎啉呱可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0%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次。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