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無公害綠色黃瓜的病蟲害防治 1、黃瓜猝倒病(又稱綿腐病、卡脖子病、小腳瘟) (1)發病條件  屬于真菌性土傳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土層越冬,并在土中長期存活。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16℃溫度高于30℃受到抑制;適宜發病地溫10℃,低溫對寄生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利于發病。在有雨有水條件下傳播較快。一般在1~3片葉的幼苗期易發病。結果期陰雨連綿,果實易染病。 (2)主要癥狀  莖基部有水浸狀病斑,后逐漸變成黃褐色,并逐漸干枯,呈現線狀,往往子葉尚未凋零,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貼服地面,有時瓜苗出土胚軸和子葉已普遍腐爛,變褐枯死。濕度大時,病株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果實發病多始于臍部,也有的從傷口侵入在其附近開始腐爛,病斑擴大,呈黃褐色,水漬狀,大斑塊腐爛,病瓜外表有白絮狀菌絲。 (3)防治措施  一是種子和床土消毒。用30%苯賽氰乳油1000倍液浸泡黃瓜種子6小時后帶藥催芽直至播種。床土應選用無病新土,如用舊園土,有帶菌可能,應進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95%噁霜靈原藥1g對水3000倍噴灑苗床。二是營養土消毒。連年種植蔬菜的營養土,育苗時也要用95%噁霜靈原藥每立方米營養土用1.5g,對水3000倍液均勻噴灑營養土,拌勻后裝盆或育苗盤再播種。 2、黃瓜漚根病(又稱抽扦、爛根) (1)發病條件  黃瓜漚根屬于生理病害。主要是由于長期低地溫和濕度太大,或遇連陰雨天氣形成的低溫高濕,而引起的病害。 (2)主要癥狀  主要表現為根皮發銹腐爛,地上部分萎蔫,葉緣變褐干枯,整個植株很容易拔起。 (3)防治措施  主要預防低地溫和高濕環境。可采用電熱線育苗,或用小拱棚保溫;在保護地內,要進行膜下暗灌和高壟高畦栽培,并要適當通風散濕;遇有連陰雨天氣,不可澆水;防治傳染性病蟲害,應用粉塵劑或煙劑,以降低棚室內濕度。對于無地膜覆蓋的植株,要經常鋤耪松土,以提高地溫,促發新根。此外,還應設法增強植株抗性,如增施磷、鉀肥,葉面噴磷酸二氫鉀和白糖水(濃度以0.2%~0.5%為宜),以抵御病害的發生(每畝用藥液50kg)。 3、黃瓜立枯病(又稱死苗或霉根) (1)發病條件  立枯病屬于真菌性病害,通過土壤傳播。在高溫高濕或高溫干旱條件下,都易引起這種病害蔓延;在苗期,由于炭疽病菌的侵入,也易引發此病。 (2)主要癥狀  立枯病的主要癥狀是,在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出現橢圓形暗褐色凹陷斑,擴展后繞莖1周,使莖萎縮干枯而死亡。但死而不倒,故稱立枯病。癥狀進一步發展,則根莖皮層呈褐色,并逐漸腐爛,同時病斑處有不太明顯的淡褐色輪紋狀或蛛絲狀霉狀物。 (3)防治措施  立枯病的防治,可以參考漚根病的防治。此外,在立枯病初期,還可用15%惡霉靈水劑400倍液噴霧,或95%霉靈原藥3000倍液,或30%苯噻氰乳油1200倍液,每平方米2~3L。在播種前,或進行封消毒,消毒方法可參考猝倒病的防治。 瓜類和茄果類的蔬菜苗期病害,主要是猝倒病。 編輯:李敏

[原創]無公害綠色黃瓜生產技術(九)

圖文簡介

本文主要介紹黃瓜猝倒病、漚根病及立枯病的發病癥狀、條件及防治措施,供農民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