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鈴薯施肥技術 1、馬鈴薯需肥特性 每生產1000kg鮮薯,需氮(N)5.5kg、磷(P205)2.2kg、鉀(K20)10.2kg。氮、磷、鉀之比約為1:0.4:2。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養分趨勢亦大體相同。在馬鈴薯整個生育過程中的不同生長階段吸收氮、磷、鉀的數量和速率有顯著的差異。對氮素的吸收于生長的前、中期速度快,需量大,主要用于莖葉生長,莖葉生產盛期對氮素的吸收利用達到高峰,后期莖葉衰退,薯塊迅速膨大,對氮素吸收速度變慢,需量減少;對磷素的吸收利用,隨著莖葉的生長,吸收量逐漸增大,到薯塊膨大期吸收利用量達到高峰;對鉀素的吸收利用,從開始生長到收獲較氮、磷都高,隨著葉蔓的生長,吸收鉀量逐漸增大,地上部從盛長逐漸轉向緩慢,其葉面積系數開始下降,莖葉重逐漸降低,薯塊快速膨大期特別需要吸收大量的鉀素,馬鈴薯需要氮、磷、鉀三要素的總的趨勢是前、中期吸收迅速,后期緩慢。馬鈴薯一生對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吸收量雖然很小,但若土壤缺乏,正常生長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土壤有效鋅含量在0.5mg/kg以下,馬鈴薯葉色淡、葉片小,分枝少,抗旱能力降低等;因此,生產上還必須密切重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變化動態,倘若缺乏,需及時補充。 2、施肥技術 馬鈴薯施肥應遵循施足基肥,適期早追肥和增施磷、鉀肥的原則。 (1)有機肥的施用。有機肥是一種營養完全,施用后分解緩慢、肥效作用時間長、適應馬鈴薯生育期較長需要的肥料。它還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基礎產量。通常用作底肥。用量可根據肥源、土壤養分狀況和產量水平而定。 (2)氮肥的施用。施用方法掌握基施和追施相結合的原則,一般基肥占總用量的70%,剩余的30%做為追肥,追肥穴施要蓋嚴,以防止氮肥揮發損失。 (3)磷肥的施用。磷素在土壤中移動較小,一般全部磷肥與有機肥作底肥一塊施入,以滿足不同生長階段的吸收利用。 (4)鉀肥的施用。除化學鉀肥外,草木灰的合理施用和進行秸稈還田,也是提高土壤鉀素含量的可行途徑。馬鈴薯施用鉀肥常用作基肥和追肥,也可用作噴灑。基施一般采用條施或撒施于土壤耕層。追肥一般在土壤供應養分能力較低的土地上用該法施肥,深度5~l0cm,深施覆土。也可葉面噴灑:采用該法施鉀是一種補救措施,馬鈴薯生長期,每畝用量0.2~0.5kg磷酸二氫鉀,以200~400倍水溶液使用。 3、施肥用量 (1)施足基肥: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農家肥要充分腐熟。具體施肥量,產量1500~2500kg/畝高肥力區地塊,一般施有機肥2000~3000kg,純氮8~9kg、磷5~7kg,鉀8~15kg;產量1000~1500kg/畝中肥力地塊,一般施有機肥1500~2000kg,純氮6~8kg、磷4~5kg,鉀8~10kg;產量1000kg/畝低肥力地塊,一般施有機肥1000kg,純氮5~6kg、磷3~5kg,鉀5~8kg。施肥方法,采用集中深施、穴施。基肥深耕時施入10cm以下土層中,這樣既有利于植株吸收,又有利于疏松結薯層。 (2)因地制宜早施追肥:根據不同生長時期的長相和需要確定追肥時期、種類、數量和方法,做到合理追肥。一般在馬鈴薯開花期進行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基肥用量多的高產田可以不追肥,或單追鉀肥。施肥量因薯地苗勢而異,長勢差的多施,每畝施尿素3.5~4.5kg,硫酸鉀3~5kg;長勢較好的,用量可減少一半。施肥同時結合灌水,施后及時中耕,既有利于作物吸收,又有利于疏松結薯層。 (3)根外追肥:薯塊膨大階段,即馬鈴薯薯生長的后期,噴施磷、鉀肥,不但能增產,還能改進薯塊質量。用2%~5%的過磷酸鈣溶液或1%的磷酸鉀溶液,也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或5%~10%的過濾的草木灰,在午后3點以后噴施,每畝噴液75~100kg。每隔15天噴1次,共噴2次。 編輯:李敏

[原創]糧食作物施肥技術(三)

圖文簡介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種植馬鈴薯的農戶越來越多,但由于傳統施肥的影響,在馬鈴薯施肥上只用農家肥和二銨做底肥,不追肥,這種施肥方式是不科學的。要想獲得優質高產的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施肥應遵循施足基肥,適期早追肥和增施磷、鉀肥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