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前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化肥增產效果降低的原因 化肥作為提高作物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已被廣大農民所認識,但是近幾年隨著化肥投入量的不斷增加,化肥的增產效果卻越來越不明顯,人們發現化肥不那么“靈”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降低了化肥的增產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施肥結構比例失調 有機肥與化肥施用比例失調,合理的施肥結構應為有機肥、化肥各占50%,而現在有機肥使用比例僅為20~30%,不僅土壤得不到培肥,作物增產也受到影響。目前,有些農民仍按傳統的經驗施肥,存在著嚴重的盲目性和隨機性,氮、磷、鉀化肥施用比例失調,而符合本區域實際的氮、磷、鉀投入比例應為1:0.6:0.2。可見長期的盲目施肥,致使投肥量雖加大,產量卻不增加,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2、肥料分配不合理 不同肥力土壤和不同產量水平的農作物對肥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肥料用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有其最適量。在中低產田上,肥料的增產潛力大,利用率高;而在高產田上,肥料增產潛力小,利用率低。但是,目前在分配肥料使用時,人們往往注重高產田,忽視中低產田,造成中低產田吃不飽,而高產田卻營養過剩的浪費現象。中低產田占耕地的絕大多數,而肥料的投入方向卻不在此,這種不合理的分配方法,直接影響化肥效益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3、施肥方法不科學 農民們往往注重底肥的施入,很少進行追肥,這不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而且會使作物生長后期出現脫肥現象,影響作物的產量;不施種肥、施肥深度過淺也是化肥利用率過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農民在給作物追肥時仍采用人工撒施或撒施再起壟掩埋的辦法,這種施肥方法雖然省工省力,但極易造成化肥的揮發和淋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4、微量元素肥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長期得不到補充,其含量已不能滿足作物的生長需要,根據“最小養分律學說”,即使氮、磷、鉀的施入比例再合理也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二)玉米缺鋅的原因、癥狀、及防治措施 1、癥狀:缺鋅是玉米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之一,出苗后1~2周左右就有葉片失綠現象,即白芽病。3~6片葉時更為明顯,新生幼葉脈間失綠,呈淡黃色或黃白色,葉片基部發白,俗稱白苗病。之后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受阻,節間變短,結實少,禿尖缺粒,嚴重減產。嚴重者,葉肉壞死,變成半透明薄膜狀,植株死亡絕收。 2、原因:土壤有效鋅含量低是主要原因。石灰性土壤、鹽堿土壤和風沙土壤為嚴重缺鋅土壤類型。這類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低,大多在1%左右,保水保肥能力較差,大多有效鋅含量不足1~1.5mg/kg。 3、防治措施:常用的鋅肥有硫酸鋅、氧化鋅等,可作基肥或追肥。基施鋅肥1~1.5 kg/畝,也可用鋅肥浸種,用0.02~0.05%硫酸鋅溶液處理種子12~24小時;拌種:每1kg種子用2~3g硫酸鋅加少量水稀釋后與種子拌種;葉面噴施可在苗期或拔節期用0.05~0.1%硫酸鋅溶液噴施。注意:鋅肥最好不要和磷肥(過磷酸鈣、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等)混合使用。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