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旱作節水農業的技術模式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是以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用水為核心內容,把工程、農藝、生物、化控及高新技術應用等措施融為一體,將土、水、光、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建立節水、高產、高效的農業體系,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其技術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提高降水利用率的技術模式 1、坡耕地綜合治理模式 實施坡改梯、修筑地埂、建設集雨設施、配套生土熟化、土壤培肥、等高溝壟種植等綜合治理措施,變“三跑田”為“三保田”。坡地改為梯田,可明顯減少和徑流速度,增加雨水就地入滲,每畝梯攔蓄地表徑流15~50m3,一次可攔蓄100mm左右的暴雨徑流,使作物產量提高3~4倍,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利用效率增加0.1~0.25kg/m3。 2、地膜覆蓋“保水”技術模式 地膜覆蓋技術,是利用塑料地膜覆蓋地表,實現保水保肥、增溫增產的一項裁培技術。地膜覆蓋是在作物生長期用地膜覆蓋地表,以起到保持水分,提高地溫,促進早熟、防止凍害、消除雜草,促進作物生長的多重作用。地膜覆蓋因當地的自然條件、作物品種、生產季節和種植習慣,分為行間覆蓋、畦作覆蓋、壟作覆蓋、溝內覆蓋等多種形式地膜覆蓋,使地表蒸發減少30%以上,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利用效率增加0.2~0.23kg/m3,平均畝增產糧食60~100kg。 (1)春玉米地膜覆蓋技術技術要點 選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中等以上,保水肥力較強的地塊;丘陵地區應選溝壩地和肥力較高、保水性較好的水平梯田。 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滅茬整地。結合秋耕,深施底肥,耕后耙耱。 播種與覆蓋:最好采用機械覆膜,可節省地膜,提高鋪膜質量,加快播種速度。 播種密度:采用寬窄行種植。擴澆地、下濕地,畝留畝3500~4000株;肥厚旱地,畝留苗3000~3500株。 (2)春玉米“W”型膜蓋集墑種植技術 技術內涵:W型地膜覆蓋集雨技術,是一項集增溫保墑、聚雨增墑、集水補灌于一體的典型的旱作節水技術措施。通過改地膜 平蓋、壟蓋為W型覆蓋,在原地膜覆蓋增溫保墑效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旱地的集水補灌效應和聚雨增墑節水效應,解決了降水與用水在時空分布上的矛盾,實現了旱作節水技術的創新發展。 技術要點: 選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能力較強的地塊。 整地: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滅茬整地,結合秋耕,深施底肥。 開壟溝,地膜覆蓋:春季結合整地用自制鐵耙,耙寬100cm,耙齒四個,中間齒間距40cm,兩邊齒間距20cm,耙齒長12~15cm,開出“W”型溝壟,再用幅寬80cm地膜覆蓋,然后留出空檔(寬度依作物而定),再開W型溝壟,留空擋,依次類推。 打孔種植:把玉米種子打孔在“W”型溝壟的兩個壟溝內,也可打孔移苗于壟溝內。玉米播種行距40cm,穴距33cm,畝留苗3500~4000株。 播種期:”W”型地膜集雨覆蓋玉米播種期可比一盤面 露地玉米適當提前,在我國北方地區,一般上4月上旬播種。 近年來示范推廣了“W膜蓋種植技術”,應用作物由蔬菜發展到玉米、谷子、馬鈴薯等作物,蓋膜操作由人工變成了機械化操作。據試驗研究,W型地膜覆蓋比常規地膜覆蓋土壤含水量增加3~5個百分點。特別是在干旱情況下,對春季一次性保捉全苗作用明顯。 編輯:李敏

[原創]旱作農業節水技術(三)

圖文簡介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是以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用水為核心內容,把工程、農藝、生物、化控及高新技術應用等措施融為一體,將土、水、光、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建立節水、高產、高效的農業體系,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其技術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