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水分生產效率的技術模式 1、優化種植結構 根據不同作物種類和品種的需水特征,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在生態脆弱區采取作物種植多樣化,提高農田的整體水分利用效率。 2、高效利用旱地資源 充分利用旱區的光、熱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太谷示范村鎮地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區引水上山,依坡修建日光溫室2300棟,種植優質高效菜,棚均收入超萬元,每立方水的產值達25元,是露地栽培的6.5倍。 3、應用抗旱良種,實施生物節水 挖掘抗旱節水種質資源:重視不同層次上節水耐旱育種的相互關系,講常規育種與基因工程育種緊密結合起來;加強生物育種的基礎研究。 小麥應用抗旱良種,水分利用率提高8%~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1.8kg/mm.hm2;玉米應用抗旱良種,水分利用率提高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kg/mm.hm2;谷子應用抗旱良種,水分利用率提高15%左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5kg/mm.hm2;大豆應用抗旱良種,水分利用率提高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kg/mm.hm2。 4、測土配方施肥與抗旱制劑應用,實行化學“調水” 抗旱保水劑拌種一般增產糧食8%左右,降水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3。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各種作物增產一般在8%~10%。小麥畝增產20~30kg;玉米畝增產40~50kg;谷子13~16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3kg/m3。 5、少耕穴灌聚肥節水技術 技術內涵:少耕穴灌聚肥節水技術是通過配置集開穴、灌水、施肥、播種、覆膜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機具,將少耕免耕、開穴灌水、集中施肥、地膜覆蓋、合理密植集于一體,增強作物幼苗抗逆性,避免春季旱、寒等不利農業生產因素的影響,大幅度提高旱地產量的一項農業新技術。 適宜范圍:該項技術適應于年降雨量在250~500mm的半干旱地區的稀植作物推廣應用,尤其是晉西北,栽培的作物主要以稀植作物為主,如玉米和瓜類等。 技術要點: (1)少耕免耕:第一年秋收后,留茬原地,不進行任何云消霧散作處理;第二年春播前沿種植帶地表撒施有機肥,然后用旋耕機沿種植帶旋耕,把有機肥翻入土中; (2)開穴灌水:根據種植作物的密度沿種植帶開穴,穴直徑30cm左右,穴深5~8cm,每穴灌水1.5~2.5kg; (3)集中施肥:在灌水穴集中施用專用肥50kg/畝; (4)合理密植:大行距70cm,小行距30cm,穴距82cm;玉米每畝開穴800個。在灌水穴周邊集中種植,玉米每穴4株。 (5)地膜覆蓋:播后沿種植帶在灌水穴上鋪膜,壓實壓緊,防止大風吹膜,減少灌水的蒸發和耕后表土的風蝕。 應用效果:少耕穴灌聚肥節水技術目前在晉西北旱作區玉米、瓜類等作物上推廣應用,有效地解決了春季干旱捉苗難、土壤瘠薄產量低的問題,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取得玉米單產翻番、瓜類畝增收348元的成效,水分利用率提高50%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0.5kg/m3。 編輯:李敏

[原創]旱作農業節水技術(六)

圖文簡介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是以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用水為核心內容,把工程、農藝、生物、化控及高新技術應用等措施融為一體,將土、水、光、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建立節水、高產、高效的農業體系,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其技術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本文主要介紹提高水分生產效率的技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