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傳染性膿皰的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毒,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其特點是在羊的口唇等處的皮膚和黏膜上,先發生丘疹、水皰,后形成膿皰、潰瘍,最后結成桑椹狀的厚痂塊;部分病羊伴有眼結膜發炎,開始眼流水、發紅,最后結膜變白變厚、瞎眼。羊口瘡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以3~6月齡的羔羊發病較多,癥狀嚴重,感染后可長期帶毒。常呈群發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發病,但呈散發性流行。但新生或3~4月齡的羔羊更易感,病羊和帶菌羊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 一、臨床癥狀 口、唇等處的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一般無嚴重的全身反應,病程延長可在蹄、外陰、肛門或乳房等處出現水皰、膿瘡,最后形成疣狀硬痂。 二、防治措施 1.勿從疫區引進羊或購入飼料、畜產品。引進羊須隔離觀察2~3周,嚴格檢疫,同時應將蹄部多次清洗、消毒,證明無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飼養。 2.保護羊的皮膚、黏膜勿受損傷,揀出飼料和墊草中的芒刺。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只啃土啃墻,防止發生外傷。 3.患病羊應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然后涂上混有維生素B2的紅霉素軟膏或碘甘油。 4.不能吮乳的病羊,則應加強護理,進行人工哺乳。 5.免疫預防用羊口瘡弱毒疫苗,免疫效果較好,免疫期可達1年。 編輯:李敏

羊傳染性膿皰的防治

圖文簡介

羊傳染性膿皰的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毒,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其特點是在羊的口唇等處的皮膚和黏膜上,先發生丘疹、水皰,后形成膿皰、潰瘍,最后結成桑椹狀的厚痂塊;部分病羊伴有眼結膜發炎,開始眼流水、發紅,最后結膜變白變厚、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