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魚選擇:親魚來源于長江水域自然水體中捕撈的鱖魚和經提純復壯的良種,在經過人工強化培育后,選擇無病無傷的健壯個體均可人工繁殖。雄魚選擇2齡~3齡的親魚,規格0.8公分~1.1公分。雌魚選擇2齡~3齡,規格在1公分~1.8公分,雌雄比1∶1.2~1.5,雌雄鱖魚的區別為雄魚下頜長,越過上頜很多,體色較鮮艷,斑紋清晰,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魚下頜短與上頜差不多長,性腺發育良好的雌魚特征為腹部的卵巢輪廓明顯,腹部柔軟,生殖孔突出紅腫,邊緣透明呈黃綠色。判斷雄魚是否成熟,主要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很快散開,這樣可以證明性腺成熟良好,捕捉親魚的時候不能捏壓親魚腹部,因為會影響到親魚發情產卵。親魚的催產在催產池進行。 人工催產:鱖魚的人工催產季節一般是4月~9月,注射藥物,雄魚注射的藥物是雌魚的一半,在魚的鰭部一次性注射,在水溫24℃~28℃時,雌魚約24小時開始產卵。經注射催情劑后,親魚受激素的作用產生生理反應,出現雄魚追逐雌魚的興奮現象,發情時親魚上浮水面逆水流沿環道外壁游動,雌魚在前雄魚在后,這樣可持續產卵3小時~6小時。催產藥物的使用量要根據水溫、水質、天氣、地理位置的不同進行使用。 人工孵化:鱖魚魚卵的收集是利用水流旋轉到催產池中心漩渦,魚卵從漩渦進入環道鴨嘴池,全部魚卵收到一個環道池,等到產完卵后5小時~6小時,然后把卵平均分到4個池,每池約15千克魚卵,每千克卵約15萬?!?0萬粒。由于鱖魚受精卵為沉水性卵,卵粒小,所以要加大孵化池中的水流速度,防止受因精卵的下沉集聚而造成魚卵缺氧壞死或水霉暴發,魚卵孵化出膜的時間與水溫密切相關,在環道池流水孵化中,水溫23℃~28℃時約需要48個小時左右,為防止水霉等真菌污染,使用高錳酸鉀浸泡1分鐘~2分鐘,孵化的水質要求清新無泥沙,含氧量充足,水流速約為1米~2米/秒。 清除污物:鱖魚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清新。鱖魚出膜后,要使用篩網濾除卵膜及死卵等污物。 苗種管理:鱖魚水花在鴨嘴環道池或圓池進行下一步的培育。剛出膜的魚苗只能上下游動,不能平行游動,出膜2天~3天后開口攝食,要準備剛出膜的活魚為餌料魚,以泰鯪、麥鯪為開口餌料魚較好。鱖魚苗原池培育4天~5天就要處理育苗池的污水和魚的糞便,每天早晨換水一次,并加以消毒,以二溴海因、粗鹽為消毒藥物。如果培育池密度過大,需要再次分池培育。 分篩:原種鱖魚苗在培育池里由于大小不一需要經常分篩分池培育。經過8天~13天的培育,可以先后生長到體長4厘米左右,達到4厘米規格的鱖魚苗放進魚塘標粗或銷售。 編輯:李敏

鱖魚親魚的繁殖與育苗技術

圖文簡介

鱖魚又名桂花魚、季花魚等,是淡水魚中的名貴魚類,由于鱖魚天然資源少,人工養殖受技術制約而生產發展相當緩慢,市場貨源長時期緊缺、因此養殖前景十分可觀。鱖魚繁殖季節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