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皮病是一種以皮膚油脂樣滲出、表皮脫落、小水泡形成以及體表痂皮結殼為特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哺乳仔豬及剛斷奶保育豬多發,通常散發或小范圍群發于豬群中,尤其是散養戶或小規模豬場較多見,這類豬場往往由于圈舍簡易粗糙、飼養環境差、飼料營養不全面等原因容易誘發此病,而大中型的養豬場很少發生此病。 豬油皮病主要感染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仔豬出生后即可能被感染,其中以5~35日齡仔豬的感染最為常見。中大豬和成年豬極少被感染,只表現出輕微的癥狀。仔豬由于打斗咬傷、剪牙、斷尾、閹割、磨損等造成的傷口,都可能導致真皮暴露,引起細菌感染,導致發病。雖然發病率不高,一旦暴發該病,仔豬的感染率高,病程長,痊愈難,死亡慢而且病死率、致殘率也高,即使耐過,仔豬的生長速度將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僵豬形成概率高。 一、臨床癥狀 豬油皮病剛開始個別仔豬被感染,隨后波及同窩其他仔豬,嚴重時整棟產房仔豬都可能被感染,發病速度快。仔豬被感染后從吻突、眼周和面部的皮膚開始發紅,有點類似被開水燙過。發病仔豬隨后出現精神沉郁,有一定比例的仔豬食欲減退,也有部分仔豬食欲不受影響。剛開始發病仔豬體溫正常,1~2天后發紅皮膚處出現2~3毫米大小的黃色水泡,不時發出低沉的呻吟并伴有特殊的腥臭味,同時體溫升高,可高達41℃左右。 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發病仔豬臉部皮膚有大大小小的裂口出現,伴有滲出液流出,并逐漸從臉部向耳廓、頸部、腹部、腿間無毛區、臀部等部位轉移,以致蔓延至全身各部位。再過2~3天后發病仔豬出現瘙癢,抖耳,前肢磨蹭臉部,在墻壁圍欄蹭癢等現象。在發病前中期受滲出液體和體毛的影響,破裂皮膚結痂較慢。 到發病的中后期滲出大量液體,用手觸摸有黏膩感。破損皮膚逐漸形成黃褐色結痂,如果欄舍環境衛生差,灰塵較多,結痂通常為灰黑色,嚴重仔豬全身黑痂,像個煤球。此時發病仔豬因疼痛和發熱吃奶減少,喜睡,站立和活動時間都相應減少。耐過仔豬體溫逐漸恢復正常,食欲恢復,皮膚破損處逐漸愈合,黑痂脫落,體毛重新生長,并恢復正常。 二、防治措施 1.初生仔豬護理。仔豬出生后采用正確接產步驟進行接產,具體做法是仔豬出生后先保持臍帶連著的同時迅速用毛巾擦干口鼻黏液讓仔豬恢復呼吸,然后擦干身體;再用消毒后的繩子結扎斷臍,并禁止從母豬體內扯出臍帶以及向仔豬體內擠臍帶血;寒冷季節可使用爽身粉涂抹仔豬全身,以便快速干燥;然后放入提前預熱過的保溫箱保溫干燥,時間一定不要太長,約5~10分鐘,待恢復自行走動后放出仔豬吃初乳;務必保證仔豬吃足6小時初乳,6小時內吃夠200~300克初乳;吃完初乳后再剪牙、斷尾、閹割去勢等操作,做好器具和傷口的消毒,并肌注長效鹽酸頭孢噻呋和優質補鐵劑進行保健,可迅速恢復仔豬活力,避免感染。 2.傷口護理。斷臍、剪牙、斷尾、打耳號、膝關節磨損、閹割、打架咬傷等,仔豬面臨著各種傷口感染。對于剪牙、斷尾、閹割這些無法避免的傷口,規范每個操作環節,注意工具的嚴格消毒,減小創面,及時做好仔豬保健工作。對于膝關節磨損、肢蹄損傷、轉群打架等,要注意產床尖銳部位須及時處理,產床墊麻袋減少磨損,膠布包裹仔豬腕部,轉欄后可擺放飼料袋吸引豬群注意力,盡量做好預防措施。如有傷口形成,用傷口愈合劑噴灑,垂直噴3秒,1天1次;傷口嚴重或已感染豬只,同時肌注長效鹽酸頭孢噻呋(速倍治,按0.1毫升/公斤體重),一次即可。如遇到皮痂較多的仔豬可用溫水洗去皮痂,再用加有敏感性抗生素的廢油、菜籽油或其他油進行患病部位的涂抹。 3.加強母豬的護理。母豬的健康度和奶水質量直接關系到仔豬的健康,為減少母豬向仔豬的垂直傳播,可在母豬產前20天添加20%的替米考星1公斤/噸,連用10~14天,凈化母豬體內病原。母豬產后進行及時的護宮,可選用純中藥類子宮灌注液徹底清宮并肌注長效抗生素抗感染,減少子宮內膜炎和產后不吃的發生。并在產后7天后盡可能提高母豬采食量,增加奶水。同時在哺乳料中添加生殖營養、免疫營養和腸道營養,提高母豬健康度,改善奶水質量。 4.保持環境清潔。仔豬免疫力低下,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極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產房一定要做好全進全出,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并且在母豬進產房前進行全身清洗,產前產后也要進行母豬清洗和產床的清洗,清洗完后必須擦干并保持干燥。注意通風換氣,注意保溫的同時提高空氣質量。在豬油皮病發病期間用消毒水清洗過后的拖把進行產床和保溫箱拖掃,再用干拖把拖干,務必保持產床干燥,每天兩次,直到病情好轉。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