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殖工作對于奶牛場是十分重要的。奶牛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產奶水平的高低和牛群健康狀況。因此,養殖人員應做好奶牛的繁殖管理工作。 1.制訂合理的繁殖績效指標 全群懷孕率、發情揭發率、產后50天參配率、情期受胎率、空懷率、產后180天未妊率、年繁殖率、平均配準天數、胎間距、青年牛13月齡參配率等繁育績效指標,是衡量一個牧場育種員技術水平的依據,也是分析檢查繁育管理的重要指標。 2.自然分娩,監控產后 清潔、干燥、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無賊風、寬敞、防寒保溫、嚴禁無關車輛及人員通行是自然分娩的必要條件。及時有效地對可能發生難產的母牛適時助產,適時對難產、胎衣不下、早產、流產等異常牛只進行監控和及時有效地診斷、治療,是保障奶牛再次妊娠的基礎。 3.合理使用激素,應用預同期排卵定時輸精技術 隨著奶牛單產的不斷提高,卵巢囊腫、卵巢靜止、持久黃體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多,使奶牛產后不發情或發情不明顯而錯過最佳配種時機。預同期排卵定時輸精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按照牧場的需求控制奶牛產后自愿等待期和提高參配率。只要按照程序嚴格操作執行,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早期孕檢,縮短胎間距 除了配種后28天血檢、B超技術的應用,最好在配種后43~49天、妊娠后90~120天、妊娠后220~228做三次孕檢盡早檢出未妊娠牛、胚胎早期死亡、流(早)產牛只,及早采取措施,減少牛只空懷天數縮短胎間距,降低牧場飼養成本。 5.嚴格執行,規范操作 日常工作中育種員必須嚴格執行繁育操作的各項流程,掌握奶牛繁殖的基本理念和相關專業知識,熟悉繁殖操作流程,熟練掌握奶牛的發情鑒定、人工授精、妊娠診斷、同期發情、防治不孕癥等技術,定期的內部培訓或者輸送到其他先進的規模化牧場學習,使其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一線中。 6.完善的檔案管理 建立完善的牛群檔案及相關的配套設施,認真做好奶牛生產技術原始資料的記錄收集和管理工作,定期進行繁育數據的統計分析,為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制訂繁殖計劃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7.合理分群,管好后備牛 每天及時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結合測量的單產、體況評分等資料,制訂、調整適合牧場的牛群分布。后備牛是牧場的希望,日常飼喂管理、分群飼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日齡、采食量、大小合理分群才能保證日增重的達標和后續繁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