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造林技術 1.1林地設計 進行人工造林工作前,園林工作者必須針對造林處的氣候條件、經濟條件以及土地情況進行調查,針對不同的造林處,設計也應有所不同,不能忽視自然條件對人工林地影響;園林工作者需依照人工造林的目標要求及實際情況對樹種、肥料、工期等規劃進行適當地調整。園林工作者應研究如何避免人工造林中動工、施肥損害生態環境及森林原有喬木植物。人工造林的地點選址,應位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以便園林工作者施工方便,且不易形成水土流失。造林過程中,園林工作者應調查造林處的具體氣候條件,如該地所屬氣候帶、土壤肥沃度,降雨量,園林工作者將該處氣候條件整理,依據所整理的條件選擇適應生長的樹種;園林工作者應實地考查地質,調查地質是否適宜種植、開工,預計人工造林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合理規劃造林項的目的是使之后施工工作得以流暢進行,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 1.2林地清理 清理林地是人工造林的重要環節之一,造林工作者需將造林處的雜草、灌木、垃圾,以及采伐過程中遺留的樹枝、倒木、伐根進行清除。造林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砍山、煉山的清理方法,細致清理林地,便于其之后的種植工作,能有效預防水土流失現象出現。 1.3樹種選擇及種植 人工造林中樹種的選擇應考慮兩個方面:生態作用和經濟作用。部分植物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但其種植難度大、不易存活,且購買成本較高,而一部分樹種雖然價格較為便宜,但其對生態環境地影響不大,沒有真正的實際效用。園林工作者在樹苗的選擇上,應兼顧2個方面,樹種的選擇應與生物學、造林地氣候條件相匹配,選擇易存活、抗性強的樹種,對國外引進的樹種,需要嚴格篩選,合理選擇。為避免樹種種類單一,應合理調配喬木和灌木的比例、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的比例,從而豐富森林樹種,維持森林的生態平衡。挑選樹種時,應挑選側根及須根較多、無病蟲害、已木質化且適應林地條件的樹種。 2人工林造林撫育管理 2.1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使板結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強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樹的競爭植物,使苗木順利成活;有時適當保留植穴周圍的植被,為苗木適度庇蔭,減少水分蒸發,降低地溫。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據幼樹表層根系的分布情況確定,力求少傷根系,但對長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強的樹種(如楊樹、杉木)可深些。 2.2水肥管理 灌溉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人為補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措施。目前主要用于干旱地區造林培育速生豐產林,大面積造林基本上都灌溉。每次的灌溉量,要依據樹種、林齡、氣候狀況和土壤濕度而定,要保證林木根系層處于濕潤狀態。施肥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改善林地肥力狀況的措施。 2.3有害生物的防治 有害生物中對其質量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檢疫害蟲,嚴重時能夠導致樹風折、枯梢、甚至枯死。要抓住害蟲為害流淌樹液或排出木屑期,在為害處用藥泥堵洞、注射殺蟲劑或者在成蟲期懸掛性誘劑等方法進行防治。必須在造林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擴散蔓延。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業的發展在我國得到了更大的空間,但是和發展并存的問題自然也隨之而來,所以在現代營造林技術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推動林業發展進入正確的軌道。作為林業管理人員要對每一項工作進行嚴格監管,保證樹木的生長效率。要做出管理計劃,制定管理體系,使林業造林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得到增長。 編輯:孫苑琪

[原創]人工造林及撫育管理技術

圖文簡介

人工造林是整體項目,需要科學規劃,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選擇多樣的品種,根據苗木品種優良性狀,精耕細作,科學發展規劃。為了提高人工造林的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為了發展人工造林技術,筆者進一步討論如何合理運用高品質,高效率的造林技術,本文介紹了人工造林技術、撫育技術等,以期為林業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