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豬場而言,想要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關鍵指標是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是衡量母豬繁殖成績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豬場經濟效益的關鍵指標。建議豬場在種豬選擇、縮短生產和非生產天數、優化胎次結構、提高產活仔數、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和健康管理上下功夫,以達到降成本、提效率的目的。 一、種豬選擇 優秀的種豬是高生產力的前提。丹系、法系等歐洲種豬的繁殖性能較好,產活仔數普遍超過13頭,但丹系、法系斷奶仔豬的成活率低、出生重低、生長速度慢、母豬淘汰率高,對營養和管理的需求也較高。美系豬產活仔數雖只有11頭以上,但仔豬的成活率高、初生重大、生長速度快、料重比低,母豬的利用年限長,適應性較好。兩者相比各有優劣,如何選擇需各豬場自行把握。 二、縮短生產和非生產天數 縮短生產天數和非生產天數是提高母豬生產力的關鍵。生產天數的縮短可通過降低斷奶日齡來實現,如21日齡甚至21日齡以下斷奶??s短非生產天數主要靠無效母豬管理。首先要制定無效母豬的淘汰標準,如連續兩個情期不發情、連續流產、連續兩胎產仔低于8頭、炎癥等。其次要做好飼養管理,防止泌乳期失重過大影響斷奶后發情;控制好斷奶、后備豬配種前、配種后的料量和營養水平;給豬提供舒適的溫度、光照、通風,防止出現應激;尤其應注意胚胎3個死亡高峰期的管理。最后要做好配種管理,做好發情鑒定工作,掌握好配種時間,在配種后各情期做好B超鑒定,及時發現空懷豬,如第一次妊娠檢查在配種后18天,不能確認的到配種后21天再次鑒定,在上產床前仍要堅持妊娠檢查,避免有漏網之魚,及時的B超鑒定可顯著降低空懷天數;根據返情、空懷時間推測配種時間的科學性,調整優化配種時間;分析公豬配種的母豬的分娩率,對公豬本身和相關血緣進行篩選也是縮短非生產天數的有效措施。 三、優化胎次結構 優化胎次結構是提高母豬年生產力的有力保障,根據本場產仔數據分析,母豬2~6胎產仔數較高,3~5胎產仔數最高。母豬7胎以后的繁殖性能開始下降,初產母豬和9胎以上母豬的繁殖力顯著低于其他胎次。優化和構建優良的胎次結構對母豬年生產力的表現十分重要,目前被眾多豬場所認可的胎次結構為:1胎占20%,2胎占18%,3胎占17%,4胎占16%,5胎占14%,6胎占10%,7胎以上占5%。育種場由于更新比例在40%以上,1~4胎的比例可適當提高。調整胎次結構的措施一個是補一個是淘,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慮均衡生產,合理補充和淘汰,不能隨意補淘。 四、提高產活仔數 提高產活仔數是提高母豬年生產力的基礎。在品種和最優胎次結構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做好的是配種環節,從精液的稀釋、分裝、檢查、運輸,到發情鑒定、適時配種,都需要工作人員認真完成,既需要操作熟練,更需要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其次,要細化配種后的母豬管理,減少胚胎死亡,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最后,利用公豬配種的母豬的產活仔數對公豬進行選擇,也是提高產活仔數的有效措施,長期地開展種豬選育、增加對產仔數的選擇力度和指數權重調整,也是提高產活仔數的關鍵。 五、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 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是提高母豬生產力的重心。母豬生得多,但能否養好帶活,直接決定其能提供多少斷奶仔豬。加強產房員工的培訓與選擇,選擇責任心強的員工照料仔豬。本場經過統計發現,哺乳期仔豬死亡率超過80%的根本原因是飼養人員管理疏忽不當。應增加夜間護理,減少壓死、凍死、餓死、難產死等死亡率。產房應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度,降低疫病發生率,及時護理病弱仔豬,仔豬健康管理需考慮仔豬生病時給母豬防疫。加強初生仔豬和弱仔的護理,及時讓仔豬吃上初乳,做好仔豬的寄養。從5日齡開始及時給仔豬補料教槽,做好“三針”保健。加強溫度管理,滿足母豬和仔豬的溫度需求。 六、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困擾母豬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受我國疫病復雜的大環境影響,各豬場頻繁受到口蹄疫、藍耳病、偽狂犬病、豬流行性腹瀉、豬瘟、副豬嗜血桿菌病、細小病毒病等疫病的影響,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疫病已成為影響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的頭等要素。作為種豬場,做好疫病凈化既是本身必須要做的,也是社會所要求的。豬場應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和抗體檢測情況做好藍耳病、口蹄疫、偽狂犬病、豬流行性腹瀉、豬瘟、流行性乙型腦炎、細小病毒病的免疫工作,選用疫苗建議進行批次檢測后再大批量采購。做好豬場的生物安全工作(包括外圍、內圍)是減少疾病發生的最有效措施。   編輯:李敏

提高豬場母豬年生產力的關鍵點

圖文簡介

就豬場而言,想要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關鍵指標是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每頭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是衡量母豬繁殖成績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豬場經濟效益的關鍵指標。建議豬場在種豬選擇、縮短生產和非生產天數、優化胎次結構、提高產活仔數、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和健康管理上下功夫,以達到降成本、提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