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菌核病:清田選種,具體可采用輪作和深翻留種田滅菌,處理病殘株;留種時要注意清選種子,把種子中夾雜的菌核進行剔除。選種還可采用10%-15%的鹽水或硫酸銨水,在播前使用,能漂浮去除絕大部分的菌核,最后將所選種用清水沖洗,避免影響后期發芽。 加強田間管理:種植株距合理,巧施磷肥改善栽培田環境,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通風透光,春季多雨情時,為了降低田間濕度,應當適時進行清溝防漬。管理過程中應當“巧施磷肥,重施基肥,冬蓋浮糞,早施返青肥”,從而促使壯苗早發。 根部四周噴灑1∶2的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噴量為每667平方米30千克;在抽薹后期或始、盛花期噴施l:8的硫黃、石灰混合粉,每667平方米5千克,噴于植株中下部,可以消滅初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在始花期,用500倍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1000倍50%多菌靈液; 0.2%-0.3%波爾多液噴灑在植株老葉、莖基部和地面上;在病發初期開始用l500-2000倍40%菌核凈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連續共噴藥3次。 5.枯萎病:植株發病時,最先從下部葉片開始。葉片邊緣出現不規則水漬狀病斑,最后變黃枯死,若不及時處理會逐漸向葉片上部發展,直至整株萎蔫死亡。 防治枯萎病在耕種過程中實行3年以上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進行水旱輪作。改良土壤可以采用增施石灰。在酸性土壤中減輕枯萎病的發生,進行每畝噴施生石灰100公斤。發病初期可用1000倍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000倍75%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灌根,每株用藥量為50-150克,每隔7-10天灌根1,連續灌根3次。 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