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蟲是一種世界性禾谷類害蟲,具有暴發危害特點,特別是三代粘蟲潛在威脅大。以幼蟲為害,1齡、2齡幼蟲聚集于玉米心葉、葉鞘、葉背等處取食葉肉,1齡留下針眼大小的“天窗”,2齡留下孔洞,3齡以后取食葉片成缺刻,5齡、6齡進入暴食期,可將作物食成光稈,造成減產。 一、形態特征 成蟲為中型蛾類,前翅從翅尖至后緣1/3處有黑色斜紋一條,近乎等分翅尖;前翅近中央有淡黃色圓形斑紋兩個,靠外面的圓斑下有一明顯的小白點,白點兩側各有一更小的黑點。老熟幼蟲體長約33毫米左右,體色變化較多,由淡綠至濃黑,大發生時幼蟲黑色。頭殼沿脫裂線有一近似八字形黑褐紋。幼蟲體背為暗綠色,背中線為白色,邊緣有細黑線,兩側各有2條紅褐色縱帶,腹面為淡黃色。卵半球形,直徑約半毫米,初產時為乳白色,孵化前為藏黑色。卵粒排列成行或重疊成塊;每卵塊少的有卵20~30粒,多的達100~200粒。蛹紅褐色,有光澤,體長19~23毫米。 二、發生規律 粘蟲無滯育現象,只要環境條件適宜,終年繁殖。全年發生4~5代。粘蟲耐寒力較弱,冬季氣溫溫暖有利于粘蟲越冬。在我國東半部平原地區及西半部高原地區,每年進行周期性水平遷飛及垂直遷飛。每遷飛到一個新區,繁殖發生一個世代,每個世代歷期約60天。成蟲傍晚開始活動,黎明在密植作物、草垛、灌木叢旁等暗處隱蔽。有一定趨光性,對短波光趨性稍強。成蟲喜食各種花蜜,尤其對糖、酒、醋的混合液趨性最強。卵多產在玉米枯葉尖或受蟲害后萎蔫的葉片里、枯苗期以及樸苗移栽后萎蔫的葉片上。卵粒排列數行成塊,包藏在葉鞘或枯葉內,每-卵塊有卵20~40粒,多的可達200~300粒,每雌產卵千粒以上。 幼蟲食性很雜,但主要喜食禾本科植物。1齡、2齡幼蟲多聚集在植株上(如心葉中、葉鞘內、小穗間)為害;3齡后晝伏夜出為害,4齡以上9蟲有鉆到根旁松土里潛伏的習性,深約1~2厘米。1齡、2齡幼蟲受驚后常吐絲下墜,借風力飄散或再沾絲爬回,3齡以上具有假死性。1齡、2齡幼蟲食量很小,抗藥力差;5齡、6齡幼蟲食量猛增,占整個幼蟲期的90%以上,抗藥力也比1~3齡幼蟲大10倍左右。因此,藥劑防治應掌握在3齡以前。6齡幼蟲老熟后在根部附近松土里約1~2厘米深處化蛹。高溫低濕及低溫低濕都不利于其發生。如溫度在19~22℃,相對濕度在75%以上,有利于產卵。降雨也影響粘蟲的發生,可以直接影響遷飛途中的蛾群,迫使它們降落和停留,暴雨對低齡幼蟲還有直接的沖刷殺蟲作用。 三、綜合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清除田間雜草、麥茬,改善田間小氣候。 2、在清晨和傍晚進行人工捕殺。 3.硬茬播種的田塊,待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淺耕滅茬,破壞玉米粘蟲的棲息環境,降低蟲源。 (二)成蟲誘殺技術 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徑為5厘米的草把,每畝插60~100個,5天更換一次,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以消滅粘蟲卵。 2.糖醋法。取紅糖350克、白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體敵百蟲15克,制成糖醋誘液,置于盆內,放在田間1米高的地方誘殺粘蟲成蟲。 3.性誘捕法。用配置粘蟲性誘芯的干式誘捕器,每畝1個插桿掛在田間,誘殺成蟲。 4.殺蟲燈法。在成蟲發生期,于田間安置殺蟲燈,燈間距100米,夜間開燈,誘殺成蟲。 5.毒餌誘殺:畝用90%敵百蟲100克兌適量水,拌在1.5公斤炒香的麩皮上制成毒餌,于傍晚時分順著玉米行撒施,進行誘殺。 (三)化學防治: 1.撒施毒土:畝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適量加水,拌砂土40~50公斤揚撒于玉米心葉內,即可保護天敵,又可兼防玉米螟。 2.毒餌防治:用90%晶體敵百蟲50克兌水1-2斤拌入10斤炒香的麩皮,傍晚將毒餌撒在玉米葉片上,或用4.5%呋喃丹顆粒劑250克/畝丟心防治。 3.生物農藥:在粘蟲卵孵化盛期噴施蘇云金桿菌(Bt)制劑,注意臨近桑園的田塊不能使用。 4.灌芯防治。選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株4~5粒或每畝250克,全田逐株灌芯,防效較好。 5.噴藥防治。選用2.5%三氟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 4.5%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48%毒死蜱1500倍液噴霧;嚴重田塊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與48%毒死蜱1500倍液混合噴霧,畝噴藥液40-50千克,兼防玉米螟和雙斑螢葉甲等害蟲。噴藥時間選擇早晚幼蟲活動取食時,重點噴施部位為心葉,發生嚴重田塊連同地頭雜草一起噴施。 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