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蟲(Rhopalosiphum maidis)屬同翅目,蚜科。又稱玉米縊管蚜;俗稱麥蚰、膩蟲、蟻蟲等。為害玉米、高粱、小麥、大麥、水稻等作物,另外還為害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草、雀稗等禾本科雜草。 一、形態特征 無翅孤雌蚜體長卵形,若蚜體深綠色,成蚜為暗綠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復眼紅褐色,觸角6節,體表有網紋。腹管長圓筒形,端部收縮,腹管具覆瓦狀紋,基部周圍有黑色的暈紋;尾片圓錐狀,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長卵形,體深綠色,頭、胸黑色發亮,復眼為暗紅褐色,腹部黃紅色至深綠色;觸角6節比身體短;腹部2-4節各具1對大型緣斑;翅透明,前翅中脈分為二叉,足為黑色;腹管為圓筒形,端部呈瓶口狀,暗綠色且較短;尾片兩側各著生剛毛2根卵橢圓形。 二、為害特點 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幼苗期蚜蟲群集于心葉為害,植株生長停滯,發育不良,嚴重受害時,甚至死苗。玉米抽穗后,移向新生的心葉中繁殖,在展開的葉面可見到—層密布的灰白色脫皮殼,這是玉米蚜為害的主要特征。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蚜蟲則密布于葉背、葉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絲上取食,還因蚜蟲排泄的“蜜露”,黏附葉片,引起煤污病,常在葉面形成—層黑色的霉狀物,影響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減產。同時蚜蟲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養分供應失調,影響正常灌漿,導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無棒“空株”。 三、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20代左右,冬季以成、若蚜在小麥心葉里越冬。主要以孤雌生殖為主。在營養條件好時,大多為無翅蚜,在營養、水分不足時,大多繁殖有翅蚜。營養適宜,每雌蚜可產若蚜8~85頭。來年3、4月間隨氣溫的上升,開始活動,繁殖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蟲由其他寄主遷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遷入,抽雄前蚜蟲在心葉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進入抽雄期,玉米蚜迅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進入盛期,百株蚜量達萬頭以上。8月下旬末天敵大量出現,氣候干燥涼爽,蚜量急劇下降,集中在雌穗苞葉或下部葉片,玉米收獲前產生有翅蚜遷飛其他寄主。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鏟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 (2)拔除中心芽株的雄穗,減少蟲量; 2.化學防治 (1)心葉期兼治。在玉米心葉期,結合防治玉米螟,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1.5—2千克撒于心葉,既可防治玉米螟,也可兼治玉米蚜蟲。也可用10%氯氰菊酯或2.5%輝豐菊酯,每畝30毫升兌水25千克進行噴霧防治,既防治玉米蚜蟲,也可防治玉米螟。 (2)抽雄期噴霧防治。這是防治玉米蚜蟲的關鍵時期,在玉米抽抽雄初期,用3%啶蟲咪或10%吡蟲啉,每畝15—20克,對水50公斤噴霧。還可使用毒沙土防治,每畝用40%樂果乳油50毫升,兌水500升稀釋后,伴15千克細沙土,然后把伴勻的毒殺土均勻地撒在植株心葉上,每株1克。也可兼防兼治玉米螟為害。 (3)在蚜蟲盛發前要進行防治。用40%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BT乳劑每667平方米200毫升,對水30公斤;或25%滅幼脲3號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抗蚜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根區施藥。用30%克百威顆粒劑,每667平方米拌細土10~15公斤,掌握玉米蚜初發階段,在植株根區周圍開溝埋施,藥效長達30天左右。 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