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玉米的薊馬主要有禾薊馬、玉米黃薊馬、稻管薊馬。玉米葉片被害后呈現斑紋,嚴重時葉片半部枯干,甚至毀種。 一、形態特征: 玉米黃呆薊馬 成蟲:有多型現象,以長翅型最多。長翅型雌蟲長1.0-1.2mm,黃色略暗,胸、腹背有暗黑區域。 卵:長0.3 mm,寬0.13mm,腎形,乳白色至乳黃色。 若蟲:初孵若蟲小如針尖,頭、胸占身體的比例較大,觸角較粗短。 前蛹(三齡若蟲):胸、腹淡黃色,觸角、翅芽及足淡白色,復眼紅色。觸角分節不明顯,略呈鞘囊狀,向前伸。 蛹(四齡若蟲):翅芽較長,接近羽化時帶褐色。 禾薊馬: 成蟲:雌蟲體長1.3-1.5mm,體灰褐到黑褐色,克部色稍淺,腹部三至八節前緣較暗;雄蟲與雌蟲相似,但小而窄,體長約0.9mm,體色灰黃色,足和觸角黃色。卵:長約0.3mm,寬約 0.12mm,腎形,乳黃色 若蟲:似成蟲,灰黃色,無翅,觸角第三、四節上有微毛。 稻管薊馬: 成蟲:雌蟲體長1.4-1.8mm,初羽化時褐色,1-2d后呈黑褐色至黑色,略具光澤;雄蟲較雌蟲小而窄,前足腿節擴大。 卵:長約0.3mm,腎形,乳黃色 若蟲:淡黃色。 二、生活史及習性 在禾本科雜草基部和枯葉內越冬。5月中下旬從禾本科植物上遷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蟲于5下月旬6月初發生在春玉米或麥類作物上,6月中旬進入成蟲盛發期,6月下旬是若蟲盛發期,7月上旬成蟲發生期。 三、危害特點 玉米薊馬以成蟲、若蟲 銼吸玉米幼嫩部位汁液,在葉片上呈現銀灰色斑點,重者可造成玉米心葉成捻狀展不開,或扭曲,使心葉難以長出,或生長點被破壞,分蘗叢生,形成多頭玉米。對玉米造成嚴重危害,受害株一般為葉片扭曲成“馬鞭狀”,生長停滯,嚴重時腋芽萌發,基至毀種。 四、發生與環境關系 薊馬較喜干燥條件,在低洼窩風而干旱的玉米地發生多,在小麥植株矮小稀疏地塊中的套種玉米常受害重。一年中5~7月份的降雨對薊馬發生程度影響較大,干旱少雨有利于發生。一般來說, 在玉米上的發生數量,依次為春玉米>中茬玉米>夏玉米。中茬套種玉米上的單株蟲量雖較春玉米少,但受害較重,在缺水肥條件下受害就更重。 五、防治方法: 1.農業管理:及時間苗、定苗,并拔除被害苗,集中處理。加強施肥等田間管理,促進玉米生長,造成不利于玉米黃呆薊馬發生的環境。 2.藥劑防治: 蟲口密度大或有可能大發生的地塊及時噴灑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8%愛比菌素乳油、10%除盡乳油2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25%輝豐快克乳油1500—2000倍液。由于這幾年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建議廣大農民朋友在用化學農藥防治的同時最好加些有機硅助劑,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范璐維

[原創]玉米薊馬防治措施

圖文簡介

為害玉米的薊馬主要有禾薊馬、玉米黃薊馬、稻管薊馬。玉米葉片被害后呈現斑紋,嚴重時葉片半部枯干,甚至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