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桃細菌性穿孔病是桃樹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國各桃產區都有發生,特別是在沿海,沿湖地區,常嚴重發生。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果實和枝。葉片受害,開始時產生半透明油浸狀小斑點,后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紫褐色或褐色,周圍有淡黃色暈環。天氣潮濕時,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黃白色膠黏的菌膿,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交界處,發生一圈裂紋,很易脫落形成穿孔。枝梢上有兩種病斑:一種稱春季潰瘍,另一種稱夏季潰瘍。春季潰瘍病斑油浸狀,微帶褐色,稍隆起;春末病部表皮破裂成潰瘍。夏季潰瘍多發生在嫩梢上,開始時環繞皮孔形成油浸狀、暗紫色斑點,中央稍下陷,并有油漬狀的邊緣。該病也為害果實。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稱油菜黃單胞菌李致病變種,屬薄壁菌門黃單胞菌屬。菌體短桿狀,單根極生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病菌發育適溫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溫度51℃。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春季潰瘍病斑組織內越冬,次春氣溫升高后越冬的細菌開始活動,枝梢發病,形成春季潰瘍。桃樹開花前后,通過風雨和昆蟲傳播,從葉片的氣孔和枝梢、果實上的皮孔侵入,進行初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開始發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10~11月多在被侵害的枝卡上越冬,夏季高溫干旱天氣,病害發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擴展過程。溫度適宜,雨水頻繁或多霧、重霧季節,發病重。溫度高、濕度大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果園郁閉,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板結、通風透光性差、缺肥或偏施氮肥都會導致樹勢衰弱,發病較重。管理粗放,樹體衰弱,偏施氮肥,樹體徒長均會加重該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開春后要注意開溝排水,達到雨停水干,降低空氣濕度。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加內膛疏枝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清理修剪,徹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時清掃落葉落果等,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菌源。建園時,避免與李、杏等其他核果類果樹混栽。 芽膨大剪期前噴1:1:100倍式波爾多液、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500倍液等藥劑殺滅越冬菌源。 展葉后至發病前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可噴施下列藥劑: 1:1:100倍式波爾多液; 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 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 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 47%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 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 25%絡氨銅水劑500~600倍液; 20%乙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12%松脂酸銅乳油600~800倍液,間隔10~15天噴藥一次。 發病早期及時噴藥防治,可用以下藥劑: 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 3%中菌素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33.5喹啉銅懸浮劑1000~1500倍液; 2%寧南霉素水劑200~300倍液; 86.2%氧化亞銅懸浮劑1500~2000倍液等。 編輯:李敏

[原創]桃細菌性穿孔病

圖文簡介

桃細菌性穿孔病是桃樹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果實和枝,在全國各桃產區都有發生,特別是在沿海,沿湖地區,常嚴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