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各桃產區均有發生,近幾年各地有加重發展的趨勢,引起產量降低,并影響花芽形成。 【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也可為害新梢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紫色,略帶環紋,約1~4mm;后期病斑長出灰褐色霉狀物,中部干枯脫落,形成穿孔,穿孔的邊緣整齊,穿孔多時葉片脫落。新梢、果實染病,癥狀與葉片相同。 【病原】 Cercospora circumscissa稱核果尾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cerasella稱櫻桃球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葉;病菌發育溫限7~37℃,適溫25~28℃。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在病葉或枝梢病組織內越冬,翌春氣溫回升,降雨后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新梢和果實。以后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在進行再侵染。低溫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和傳播。 【防治方法】 加強桃園管理,桃園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增強通透性。 落花后,病害發生初期時,噴灑下列藥劑: 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 50%代森錳鋅·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18%烯肟菌酯·氟環唑懸浮劑900~1800倍液; 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500~600倍液,間隔7~10天防治一次,共防治3~4次。 編輯:李敏

[原創]桃褐斑穿孔病

圖文簡介

桃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為害新梢和果實,各桃產區均有發生,近幾年各地有加重發展的趨勢,引起產量降低,并影響花芽形成。低溫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