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全國各桃區均有發生,尤以北方桃區受害較重,在高溫多濕的江浙一帶發病最重。該病發生率為20~30%,嚴重時可達40~60%。 【癥  狀】 主要為害果實,亦為害枝梢。新梢被害后,呈現長圓形、淺褐色的病斑,后變為暗褐色,并進一步擴大,病部隆起,常發生流膠。枝梢發病,最初在表面產生邊緣紫褐色,中央淺褐色的橢圓形病斑。后期病斑變為紫色或黑褐色,稍隆起,并于病斑處產生流膠現象。春天病斑變灰色,并于病斑表面密生黑色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叢。病斑只限于枝梢表層,不深人內部。病斑下面形成木栓質細胞。因此,表面的角質層與底層細胞分離,但有時形成層細胞被害死亡,枝梢便呈枯死狀態。果實發病初期,果面出現暗綠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大,至果實近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后呈略突起的黑色痣狀斑點,病菌擴展局限于表層,不深入果肉。發病嚴重時,病斑密集,隨著果實的膨大,果實龜裂。葉片受害,初期在葉背出現不規則紅褐色斑,以后正面相對應的病斑亦為暗綠色,最后呈紫紅色干枯穿孔。在中脈上則可形成長條狀的暗褐色病斑。發病重時可引起落葉。 【病原】 Fusicladium carpophilum嗜果枝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發育最適溫度24~25℃,最低2℃,最高32℃。分生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0~32℃,但以27℃為最適宜。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在枝梢病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季,氣溫上升,病菌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病菌侵入后潛育期長,然后在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在我國南方桃區,5~6月發病最盛;北方桃區,果實一般在6月份發病,7~8月份發病率最高。春季和初夏及果實近成熟期,多雨潮濕易發病,果園低濕,排水不良,枝條郁密,修剪粗糙等均能加重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結合修剪,認真剪除病枝。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使桃園通風透光,坐果后套袋,以防病菌侵染。 萌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0.3%五氯酚鈉、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鏟除枝梢上的越冬菌源。 落花后半月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可用下列藥劑: 70%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20%鄰烯丙基苯酚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均勻噴施,以上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好。間隔10~15天噴藥1次,共3~4次。 編輯:李敏

[原創]桃瘡痂病

圖文簡介

桃瘡痂病主要為害果實,亦為害枝梢。全國各桃區均有發生,尤以北方桃區受害較重,在高溫多濕的江浙一帶發病最重。該病發生率為20~30%,嚴重時可達40~60%。在我國南方桃區,5~6月發病最盛;北方桃區,果實一般在6月份發病,7~8月份發病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