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桃褐腐病是桃樹的重要病害之一。江淮流域,江蘇、浙江和山東每年都有發生,北方桃園則多在多雨年份發生流行。 【癥狀】 主要為害果實,也可危害花葉、枝梢。果實被害最初最初在果面產生褐色圓形病斑,果肉也隨之變褐軟腐。繼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絨狀霉叢,常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病果腐爛后易脫落。但不少失水后變成僵果。花部受害自雄蕊和花瓣尖端開始,先發生褐色水漬狀斑點,后逐漸延至全花,隨即變褐而枯萎。新梢上形成潰瘍斑,長圓形,中間稍凹陷,灰褐色,邊緣紫褐色,常發生流膠。 【病原】 Monilinia fructicla稱果生鏈核盤菌和Monilinia laxa稱核果鏈核盤菌,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為Moilia cinerea稱灰叢梗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5℃左右,在10℃以下,30℃以上,菌絲發育不良。分生孢子在15~27℃下形成良好;在10~30℃下都能萌發,而以20~25℃為適宜。 【發生規律】 主要以菌絲體在樹上及落地的僵果內或枝梢的潰瘍斑部越冬,翌春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通過病蟲傷、機械傷或自然孔口侵入。花期低溫、潮濕多雨,易引起花腐。果實成熟期溫暖多雨霧易引起果腐。病蟲傷、冰雹傷、機械傷、裂果等表面傷口多,會加重該病的發生。樹勢衰弱,管理不善,枝葉過密,地勢低洼的果園常發生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結合冬剪徹底清除樹上樹下的病枝。及時防治害蟲,如桃蛀螟、蝽象、食心蟲等,減少傷口,減輕為害。及時修剪和疏果,使樹體通風透光。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采果后應立即攤開降溫,曬干果面水分后裝箱,可減少貯存運輸中的病菌感染。 桃樹萌芽前噴灑80%五氯酚鈉加石硫合劑、1:1:100倍式波爾多液,鏟除越冬病菌。 落花期是噴藥防治的關鍵時期,可用下列藥劑: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24%腈苯唑懸浮劑2500~3200倍液; 25%戊唑醇水乳劑2500~3000倍液;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發病嚴重的桃園可每15天噴藥1次,采收前3周停止噴藥。 編輯:李敏

[原創]桃褐腐病

圖文簡介

桃褐腐病是桃樹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果實,也可危害花葉、枝梢。江淮流域,江蘇、浙江和山東每年都有發生,北方桃園則多在多雨年份發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