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 梨炭疽病在我國各梨種植區均有分布,發病后引起果實腐爛和落果,對產量影響較大。梨果在生長期間極易感染炭疽病,此病害常在采后隨果實生活力降低而逐漸發病,往往在運輸、貯藏期間可繼續擴大甚至造成大量果實腐爛。 【癥狀】 主要為害果實,也能侵害枝條。果實多在生長中后期發病。發病初期,果面出現淡褐色水漬狀的小圓斑,以后病斑逐漸擴大,色澤加深,并且軟腐下陷。病斑表面顏色深淺交錯,具明顯的同心輪紋。在病斑處表皮下,形成無數小粒點,略隆起,初褐色,后變黑色。有時它們排成同心輪紋狀。在溫暖潮濕情況下,它們突破表皮,涌出一層粉紅色的黏質物。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病部爛入果肉直到果心,使果肉變褐,有苦味。果肉腐爛的形狀常呈圓錐形。發病嚴重時,果實大部分或整個腐爛,引起落果或者在枝條上干縮成僵果。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稱圍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聚生,子囊孢子單胞,略彎曲,無色。無性世代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稱盤長孢狀刺盤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埋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柵欄狀排列;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至長形。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8~29℃,最高37~39℃,最低11~14℃。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僵果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初侵染。多以越冬病菌為中心,然后向下擴展蔓延。一年內可多次侵染,直到采收。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與雨水有密切關系,4~5月份多陰雨的年份,侵染早;6、7月陰雨連綿,發病重。地勢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園發病重;樹勢弱、日灼嚴重、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和通風透光不良的梨樹病重。 【防治方法】 冬季結合修剪,把病菌的越冬場所,如干枯枝、病蟲為害破傷枝及僵果等剪除,并燒毀。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增強樹勢,夏季及時排水,合理修剪,及時中耕除草。 在梨樹發芽前噴二氯萘醌50倍液,或5%~10%重柴油乳劑,或5%五氯酚鈉150倍液。 發病前注意施用保護劑,可以用下列藥劑: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80%敵菌丹可溶性粉劑1 000~1200倍液; 86.2%氧化亞銅干懸浮劑8004~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間隔7~12天噴施1次。 北方發病嚴重的地區,從5月下旬或6月初開始,每15天左右噴1次藥,直到采收前20天止,連續噴4~5次。雨水多的年份,噴藥間隔期縮短些,并適當增加次數。可用下列藥劑: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80%敵菌丹可溶性粉劑1000~1200倍液; 4%嘧啶核苷酸類抗生素水劑600~800倍液; 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氟硅唑可濕性粉劑8000~100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60%噻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2000倍液; 5%己唑醇懸浮劑800~1500倍液; 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6000~7000倍液; 25%咪鮮胺乳油800~1000倍液; 500-/0瞇鮮胺錳絡化合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 做好貯藏管理,延緩果實的衰老進程,使之保持較強的抗病能力,同時抑制病菌活動,以防止病害的發生;采收后在0~5℃低溫貯藏可抑制病害發生。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