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 零星發生,但是果實傷口多、貯藏期溫度高時發生較重。 【癥狀】 多始于果實梗洼、萼底及表皮的刺傷口,果實表面出現淺褐色至紅褐色圓斑,后擴展成黑褐色不規則形軟腐病斑。高溫時5~6天內可使病果全部軟腐。在0℃條件下,冷藏60天后,染病果實全部腐爛,還能引起再侵染。病部長出大量灰白色菌絲體和黑色小點。 【病原】 主要由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梨形毛霉Mucor piriformis引起,均屬接合菌亞門真菌。匍枝根霉:匍匐菌絲爬行,弓狀彎曲,無色。菌絲上不形成厚垣孢子。假根非常發達,根狀褐色。孢囊梗直立,通常2~4根成束,較少單生或5~7根成束,不分枝,光滑或稍微粗糙,灰褐色至暗褐色。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老熟后黑色。囊軸球形、近球形、鈍圓錐形、卵形,壁光滑,灰褐色。囊手大而明顯,楔形。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橢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多有棱角,條紋明顯,灰色略帶灰藍色。接合孢子囊球形,有粗糙的突起。 梨形毛霉:菌絲白色轉黃色。孢囊梗很少分枝。孢子囊白色轉深褐色,壁有刺,易溶解;囊軸無色,平滑,洋梨形、卵形,偶爾球形。孢子無色,橢圓。 【發生規律】 病原在2cm土層中或落果等有機物中越冬。果實采收后1~2個月菌源數量增加,進入冬季明濕減少,通過接觸,或動物攜帶,以及雨水濺射傳播,并可隨病果轉運進行遠距離傳播。通過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情迅速發展。 【防治方法】 及時清除病果,保持果園、果窖清潔。采收、貯運過程中減少果實的傷口。不要在濕度大或陰雨天采摘果實,以減少傳染,用紙單果包裝,以減少二次侵染。落果宜單獨存放,不要與采摘的健果放在一起。 藥劑防治:必要時可用殺菌劑處理,采收前1個月開始噴施下列藥劑: 1:2:200倍式波爾多液; 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尤其是晚春夏初降雨時噴藥,效果更明顯。   編輯:李敏

[原創]梨軟腐病

圖文簡介

梨軟腐病又稱毛霉爛果病,零星發生,但是果實傷口多、貯藏期溫度高時發生較重。該病的發生輕重主要決定于果實傷口的多少,另外,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的發生,但病菌耐低溫,條件下冷藏2個月病果仍能全部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