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蘋果炭疽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以黃淮及華北地區較為嚴重。在20世紀60~70年代,主栽的品種國光的發病率常達20%~40%,是重要的果實病害。80年代以后,因為較抗病品種新紅星系和富士系陸續大量投產,該病的發病率有所下降。 【癥狀】 主要危害果實,也危害枝條。果實發病,初期果面出現淡褐色圓形小斑,逐漸擴大,軟腐下陷,腐爛果肉剖面呈圓錐狀向果心擴展。病斑表面逐漸出現小黑點,隆起,排列成輪紋狀,潮濕時突破表皮涌出粉紅色黏稠液滴。最后全果腐爛,多數脫落,也有失水干縮成黑色僵果留于樹上。果實采收后,在包裝、運輸和貯藏過程中,如溫濕度條件適宜,帶菌果實陸續侵染發病,造成果實大量腐爛。枝干受害,多發生于老弱枝、病害枝和枯死枝。最初在表面形成深褐色,不規則形病斑,逐漸擴大,隨后病部腐爛龜裂,木質部外露,病斑表面也產生黑色小粒點。嚴重時病部以上枝條全部枯死。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稱膠孢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世代為Glomerella cingulata 稱小叢殼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埋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涌出分生孢子。菌絲的發育溫度為12~40℃,最適溫度為28℃,菌絲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適溫度為22℃,分生孢子在28℃條件下,經6小時可發芽,9小時發芽率達95%以上。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在病果、僵果、果臺、枝條等處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為初侵染病源,主要通過雨水飛濺傳播,分生孢子萌發后產生芽管直接直接穿過表皮或通過皮孔、傷口侵入果實。蘋果坐果后便可受侵染,在北方5月底、6月初進入侵染盛期,南方生育早,4月底、5月初進入侵染盛期。幼果自7月開始發病,每次雨后又一次發病高峰,爛果脫落。果實生長后期也是發病盛期。果皮松、斑點大而深,果實迅速膨大期正遇高溫多雨的中晚熟品種發病較重,早熟品種表現避病。蘋果中沒有高抗品種。樹勢弱的發病早而重,樹勢強的發病輕。病害7~8月份果實開始成熟時,特別是雨后高溫即發生流行。溫度28~29℃,相對濕度80%以上為進入發病高峰的溫濕度指標。排水不良的黏土、洼地,樹冠郁閉,容易產生高濕的環境,日灼與蟲傷容易造成傷口,這些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以刺槐林做防風林的蘋果園,炭疽病發病重且早。 【防治方法】 深翻改土,及時排水,增施有機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及時中耕除草,降低園內濕度,精細修剪,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結合冬季修剪,徹底剪除樹上的枯死枝、病蟲枝、干枯果臺和小僵果等。生長期發現病果或當年小僵果、應及時摘除。 在果樹發芽前噴灑三氯萘醌50倍液、5%~10%重柴油乳劑、65%五氯酚鈉可溶性粉劑150倍液或二硫基鄰甲酚鈉200倍液,可有效鏟除樹體上宿存的病菌。 生長期一般從謝花后10天的幼果期(5月中旬)開始噴藥,在果實生長初期噴施高脂膜乳劑200倍液,病菌開始侵染時,噴施第一次藥劑。以后根據藥劑殘效期,每隔15~20天,連續噴施5~6次。并注意交替選擇藥劑。 1.在病害開始侵入發病前,重點是噴施保護劑,可以施用下列藥劑: 1:2:200~240倍式波爾多液; 30%堿式硫酸銅膠懸劑300~500倍液; 53.8%氫氧化銅干懸劑800倍液; 80%福美雙水分散粒劑900~1200倍液; 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80%福美鋅水分散粒劑400~600倍液; 2.在病害初發期,應注意合理施用保護劑和治療劑復配,可以施用以下藥劑: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液; 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12.5%腈菌唑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40%三唑酮·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聯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 80%三乙膦酸鋁·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50%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 55%氟硅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250倍液; 50%福美雙·甲基硫菌靈·硫磺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 5%菌毒清水劑400-500倍液+20%多·戊唑(多菌靈·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3.在病害發生普遍期,應適當加大治療劑的藥量,可以施用: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液; 25%溴菌腈乳油300~500倍液; 12.5腈菌唑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50%多菌靈·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在防治中應注意多種藥劑交替使用,發病前注意與保護劑混用。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