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 蘋果白粉病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為害嚴重,近年來發病日趨加重。此病在國內各蘋果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尤以渤海灣地區、西北各省以及四川、云南高海拔的蘋果新發展地區發病嚴重,其他地方一般為害不重,但有的年份,也可大發生,新梢被害率高達70%~80%,可造成新梢停止發育,直至枯死。 【癥  狀】 主要為害蘋果樹的幼苗或嫩梢、葉片,也可為害芽、花及幼果。嫩梢染病,生長受抑制,節間縮短,其上著生的葉片變得狹長或不開張,變硬變脆,葉緣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狀物,后期逐漸變為褐色,嚴重的整個枝梢枯死。葉片染病,葉背初現稀疏白粉,新葉略呈紫色,皺縮畸形,后期白色粉層逐漸蔓延到葉正反兩面,葉正面色澤濃淡不均,葉背產生白粉狀病斑,病葉變得狹長,邊緣呈波狀皺縮或葉片凹凸不平;嚴重時,病葉自葉尖或葉緣逐漸變褐,最后全葉干枯脫落。多幼果受害,多發生在萼的附近,萼洼處產生白色粉斑,病部變硬,果實長大后白粉脫落,形成網狀銹斑。變硬的組織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紋。 【病原】 Podosphaera leucotricha稱白叉絲單囊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為Oidium sp.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透明,多分枝,有隔膜且纖細。分生孢予梗棍棒形。分生孢子無色,單胞,為卵圓形至近圓筒形。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1℃;濕度達70%以上利于孢子繁殖和傳播,高于25℃即有阻礙作用。氣溫19~22℃,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分生孢子1~2天即可完成侵染。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冬芽的鱗片內越冬。春季冬芽萌發時,越冬菌絲產生分生孢子經氣流傳播侵染。,4~9月為病害發生期,4~5月氣溫較低,為白粉病的發生盛期。6、8月發病緩慢或停滯,待9月秋梢萌發時又開始第二次發病高峰。春季溫暖干旱、夏季多雨涼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連續下雨會抑制白粉病的發生。栽植密度大,樹冠郁閉,通風透光不良,偏施氮肥,枝條纖弱的果園,發病重。修剪時枝條不打頭,長放,保留大量越冬病芽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結合冬季修剪,剔除病梢和病芽,蘋果展葉至開花期,剪除新病梢和病葉叢、病花叢燒毀或深埋。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樹生長健壯,控制灌水。秋季增施農家肥,冬季調整樹體結構改善光照,提高抗病力。 冬季結合防治其他越冬病蟲,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70%硫磺可濕性粉劑150倍稀釋液。保護的重點時期放在春季,芽萌發后嫩葉尚未展開時和謝花后7~10天是藥劑防治的兩次關鍵期。 春季發病前期嫩葉尚未展開,噴施下列藥劑保護: 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 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80%硫磺水分散粒劑500~1000倍液; 70%硫磺·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 29%石硫合劑水劑50~70倍液; 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 5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200~400倍液。 3%多氧霉素水劑400~600倍液; 2%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200倍液; 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200~500倍液。 在蘋果謝花后7~10天,白粉病發病初期,可用下列藥劑: 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30%醚菌酯·啶酰菌胺懸浮劑2000~4000倍液: 10%己唑醇乳油3000~4000倍液; 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6000~80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荊800~12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1800倍液; 60%噻菌靈可濕性粉荊1500~2500倍液; 30%吡嘧磷乳油1000~1500倍液; 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 40%環唑醇懸浮劑7000~10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 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等,間隔10~20天噴1次,共防治3~4次。重病園間隔10~15天在噴1次藥。 編輯:李敏

[原創]蘋果白粉病

圖文簡介

蘋果白粉病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為害嚴重,近年來發病日趨加重。此病在國內各蘋果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尤以渤海灣地區、西北各省以及四川、云南高海拔的蘋果新發展地區發病嚴重,其他地方一般為害不重,但有的年份,也可大發生,新梢被害率高達70%~80%,可造成新梢停止發育,直至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