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 梨輪紋病是我國梨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發生和為害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等省為害較重。發生嚴重時,枝干發病率達100%,病果率達40%~50%。枝干發病后,促使樹勢早衰;果實受害,造成爛果,并且引起貯藏果實的大量腐爛。 【癥狀】 主要為害枝干和果實,有時也可為害葉片。枝干受害,以皮孔為中心先形成暗褐色瘤狀突起,病斑擴展后成為近圓形或扁圓形暗褐色壞死斑。第2年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病部與健部交界處產生裂縫。連年擴展,形成不規則的輪紋狀。果實病斑以皮孔為中心,初為水漬狀淺褐色至紅褐色圓形爛斑,在病斑擴大過程中逐漸形成淺褐色與紅褐色至深褐色相間的同心輪紋。葉片病斑初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略顯同心輪紋。氣溫較高時使整個果實軟化腐爛,流出茶褐汁液,并散發出酸臭的氣味,最后爛果可干縮,變成黑色僵果。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有明顯同心輪紋,褐色。后期色澤較淺,有黑色小粒點。 【病  原】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稱貝倫格葡萄座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Macrophoma kawatsukai稱輪生大莖點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生長溫度為15~35℃,適溫27~30℃;在有光的條件下,溫度為15~25℃:經15天左右就會產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發芽時繼續擴展侵害枝干。北方梨產區枝干上的老病斑一般4月上中旬開始擴展,4月下旬至5月擴展較快,落花后10天左右即可受害。從幼果形成至6月下旬最易感病,8月份多雨時,采收前仍可受到明顯侵染。當氣溫在20℃以上,相對濕度在75%以上或降雨量達10mm時,或連續下雨3、4天,病害傳播快。肥料不足,樹勢弱,蟲害重,均發病重。 【防治方法】 合理修剪,修剪落地的枝干要及時徹底清理;不要使用樹木枝干作果網網墻籬笆;不要使用帶皮木棍做支棍和頂柱;注意清理果園周圍其他樹木上的枯死枝。合理疏花、疏果。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料要合理配施,避免偏施氮肥,使樹體生長健壯。冬季做好清園工作,減少和消除侵染源,果實套袋。 刮治枝干病斑:當苗木枝干上有少數病斑發生時,可用氯化鋅、酒精、甘油合劑涂抹病部,殺死病組織中潛存的病菌。在苗木上涂用上述合劑時,不須刮皮,可用毛刷將藥液涂布于病斑表面。涂藥面應較病斑略大。第一次涂藥后,每隔7~10天再涂1~2次,效果更好。 發芽前將枝干上輪紋病斑的變色組織徹底刮干凈,然后噴布或涂抹鏟除劑。病斑刮凈后,涂  抹下列藥劑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0.3%~0.5%的五氯酚鈉和3~5波美度石硫合劑混合液,5%菌毒清水劑100倍液,可殺死部分越冬病菌。 發病前主要施用保護劑以防止病害侵染,可以用下列藥劑: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80%敵菌丹可溶性粉劑1000~12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間隔7~14天1次。 果樹生長期,噴藥的時間是從落花后10天左右(5月上中旬)開始,到果實膨大為止(8月上中旬)。一般年份可噴藥4-5次、即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麥收前)、6月中下旬(麥收后)、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如果早期無雨,第1次可不噴,如果雨季結束較早,果園輪紋病不重,最后1次亦可不噴。雨季延遲,則采收前還要多噴1次藥。可用下列藥劑: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嘧啶核苷類抗生素水劑600~800倍液; 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氟硅唑可濕性粉劑8000~10000倍液;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60%噻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2500倍液; 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5000~7500倍液; 25%戊唑醇水乳劑2000~2500倍液; 3%多氧霉素水劑400~600倍液; 1%中生菌素水劑250~500倍液; 35%多菌靈磺酸鹽懸浮劑600~800倍液; 20%鄰烯丙基苯酚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 編輯:李敏

[原創]梨輪紋病

圖文簡介

梨輪紋病是我國梨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發生和為害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等省為害較重。發生嚴重時,枝干發病率達100%,病果率達40%~50%。枝干發病后,促使樹勢早衰;果實受害,造成爛果,并且引起貯藏果實的大量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