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為害】 分布于北方各蘋果產區,以老、弱樹及管理不好的幼樹受害較重,可造成樹勢衰弱、枝條枯死。 【癥狀】 主要為害主枝和側枝,也可為害果實。枝干受害,有兩種類型:①潰瘍型:發生在成株的主枝、側枝或主干上。一般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暗紅褐色圓形小斑,邊緣色澤較深。病斑常數塊乃至數十塊聚生一起,病部皮層稍隆起,表皮易剝離,皮下組織較軟,顏色較淺。病斑表面常濕潤,并溢出茶褐色粘液。后期病部干縮凹陷,呈暗褐色,病部與健部之間裂開,表面密生黑色小粒點。潮濕時頂端溢出灰白色的團狀物。②干腐型:成株、幼樹均可發生。成株:主枝發生較多。病斑多在陰面,尤其在遭受凍害的部位,初生淡紫色病斑,沿枝干縱向擴展,組織干枯,稍凹陷,較堅硬,表面粗糙,龜裂,病部與健部之間裂開,表面亦密生黑色小粒點。嚴重時亦可侵及形成層,使木質部變黑。幼樹:幼樹定植后、初于嫁接口或砧木剪口附近形成不整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沿枝干逐漸向上(或向下)擴展,使幼樹迅速枯死。以后病部失水,凹陷皺縮,表皮呈紙膜狀剝離。病部表面亦密生黑色小粒點,散生或輪狀排列。被害果實,初期果面產生黃褐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同心輪紋狀病斑。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展很快,數天整果即可腐爛。 【病原】 有性世代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稱貝氏葡萄座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生于樹皮表層下的子座內。子座黑色,炭質,內側色淺,先埋生,后突破表皮,露出頂端。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枝干發病部位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產生孢子進行侵染。病菌孢子隨風雨傳播,經傷口侵入,也能從死亡的枯芽和皮孔侵入。病菌先在傷口死組織生長一段時間,再侵染活組織。在干旱季節發病重,6、7月發病重,7月中旬雨季來臨時病勢減輕,果園管理水平低,地勢低洼,肥水不足,偏施氮肥,結果過多,導致樹勢衰弱時發病重;土壤板結瘠薄、根系發育不良病重;傷口較多,愈合不良時病重。對于苗木,如果出圃時受傷過重或運輸過程中受旱害和凍害的病害嚴重。 【防治方法】 培養壯苗,加強栽培管理,苗圃不可施大肥大水,尤其不能偏施速效性氮肥催苗,防止苗木徒長,提高樹體抗病力為中心。改良土壤,提高保水能力,旱季灌溉,雨季防澇。秋季加強對大青葉蟬的防治,防止在枝條上產卵而造成傷口,減少冬季枝條散失水分,減輕發病。 保護樹體,防止凍害及蟲害,對已出現的枝干傷口,涂藥保護,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常用藥劑有1%硫酸銅,或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1%~3%五氯酚鈉鹽等。 噴藥保護:大樹可在發芽前噴1:2:24倍式波爾多液2次。在病菌孢子大量散布的5~8月間,結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噴布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藥劑3~4次,保護枝干、果實和葉片。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