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跛行病例中90%以上是由蹄病造成的,蹄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成為繼乳房炎和繁殖障礙后的第三大疾病。大多數(shù)奶牛蹄病發(fā)生于后蹄,特別是后蹄的外側趾最常發(fā)病,其次是前蹄的內側趾。究其原因,可能與奶牛的前、后蹄負重不同有關,即前蹄是內側趾負重較多,而后蹄以外側趾負重為主。后蹄發(fā)病多于前蹄的原因是后蹄易被糞尿浸漬。 一、病因 1.發(fā)病的場所環(huán)境。在奶牛場進行蹄病診斷時,必須先巡查該牛場,注意尋找可引起蹄病的一些因素,如牛場的運動場如何,奶牛是否喜歡站立在某個地方,該地方的地面如何,牛棚的結構是否合理,特別是牛床大小、斜度、地面等,牛棚內和運動場的衛(wèi)生如何等。 2.飼養(yǎng)管理。如飼料中酸性飼料占主體、飼料中含有易消化的糖類、粗飼料過少等,引起奶牛慢性酸中毒,這就很容易引起蹄葉炎。護蹄不良常常引起變形蹄,后者與肢蹄病互為因果關系,日糧中鈣磷比例不當也是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3.同群牛中是否發(fā)生很多相似的病例。若有許多相似的病例,說明該場存在引起此病的某個因素。如群發(fā)蹄底潰瘍和蹄踵部挫傷,常由于護蹄不良和在牛棚內站立不適、機械壓迫引起,也可能是由于用爐灰渣和石子墊運動場引起。 二、預防和治療 1.定期檢查牛蹄,每年對全群普修1~2次,用5%硫酸銅溶液定期對奶牛蹄浴。 2.代謝性疾病,如奶牛酸中毒引起的蹄葉炎。應從瘤胃健康調節(jié)為治療根本,包括提高TMR日糧長度降低日糧精粗比例,維持瘤胃酸堿環(huán)境6.8左右,提高粗纖維消化率,添加1.5%~2%小蘇打;添加酵母培養(yǎng)物提高瘤胃菌群活力。對癥治療成母牛靜脈注入5%葡萄糖氯化鈉1000毫升+10%氯化鈣500毫升,清理腸道內毒素,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1000毫升+10%葡萄糖500毫升。脫敏療法,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局部封閉療法。 3.治療腐爛患蹄,找出角質腐爛的黑斑,由糜爛的角質部向內逐漸刮,引導黑色腐臭的膿汁流出,用5%硫酸銅清洗創(chuàng)內,然后涂抹10%碘酊,填入高錳酸鉀粉,外用松餾油涂抹,最后繃帶包扎。對小的增生物,可用高錳酸鉀和雙氧水腐蝕處理,大的增生物可采用手術切除根治,高錳酸鉀腐蝕止血處理,同時全身應用抗生素和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治療。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