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是水產養殖動物的常見病害之一,也是養殖戶的心頭大患。為此,中科院水生所、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寄生蟲病防控崗位專家王桂堂研究員就寄生蟲病防控策略及研究進展作了介紹,希望能為養殖者、漁藥生產廠家就寄生蟲病的防控和新藥開發帶來啟發。 問:目前在水產養殖中寄生蟲病主要有哪些種類? 答:在淡水魚類養殖中,主要的寄生蟲病病原有20多個種(類),如武漢單極蟲、吉陶單極蟲、洪湖碘泡蟲、吳李碘泡蟲、小瓜蟲、車輪蟲、斜管蟲、杯體蟲、累枝蟲、指環蟲、三代蟲、錨首蟲、頭槽絳蟲、復口吸蟲、扁彎口吸蟲、嗜子宮線蟲、中華鳋、錨頭鳋等。其中危害較嚴重的寄生蟲病有4大類,黏孢子蟲病(包括武漢單極蟲病、吉陶單極蟲病、洪湖碘泡蟲病、吳李碘泡蟲病等);纖毛蟲病(包括小瓜蟲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單殖吸蟲病(包括指環蟲病、三代蟲病和錨首蟲病等);甲殼動物寄生蟲病(中華鳋病、錨頭鳋病、鯴病等)。這些寄生蟲病原大多寄生于魚體鰓部和體表,刺激魚體分泌大量黏液,影響魚的呼吸功能和游泳行為,導致死亡,或者引起細菌、病毒的繼發性感染。 問:寄生蟲病發病有沒有地域性?哪些養殖階段易發病? 答:有些寄生蟲病發病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品種好發性(專業上叫宿主特異性)。上述幾種黏孢子蟲病主要寄生于鯽和鯉,特別是在高密度、單品種養殖模式的鯽和鯉發病率較高,危害嚴重。如,江蘇省的鯽養殖和北方地區的鯉養殖大多是單品種模式,因而在這些地方發病率高,危害嚴重。黏孢子蟲病危害整個養殖周期,但造成大量死亡的多在苗種階段。 纖毛蟲幾乎感染所有養殖品種,也沒有明顯的地域性。纖毛蟲病對苗種危害較大。 單殖吸蟲雖然有較強的宿主特異性,即一種單殖吸蟲幾乎只感染一種魚類或一個分類地位相近的魚類類群,但幾乎每種養殖魚類都感染單殖吸蟲,因此就整個單殖吸蟲而言,也就沒有地域性了。一般認為單殖吸蟲的感染高峰在春末夏初,其實在溫度較低的冬末就已經開始傳播并達到較高的感染強度,所以要早期預防。該病對苗種和成魚都有較大危害。 甲殼動物寄生蟲病主要危害草魚、鰱、鳙、鯉和鯽,呈全國性分布。該病雖然全年都有發生,但在春夏季危害更大。 問:寄生蟲病主要的發病原因?有哪些預防措施? 答:與其他病原性疾病一樣,寄生蟲病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3個方面,即病原、環境條件和魚類健康狀況,寄生蟲病的發生是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要控制魚體和養殖水體中的寄生蟲病原。經過常年養殖,池塘底泥中沉積了大量的各種寄生蟲蟲卵、幼蟲及中間宿主,因此,在投放苗種之前,清塘是必須的。通過高濃度的生石灰等藥物清塘,幾乎可以殺死所有的蟲體和大部分蟲卵,因而可以從源頭控制寄生蟲病原。養殖用水進入池塘前要進行消毒,杜絕寄生蟲幼蟲通過養殖用水進入池塘;另外,進、排水系統獨立,避免交叉感染也是控制寄生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養殖魚種進入池塘前,要進行魚體消毒,避免一些體表和鰓部的寄生蟲帶入池塘。在養殖期間,對養殖魚類要定期抽樣鏡檢,當一些危害嚴重的寄生蟲種類達到一定數量后,要早期預防。 環境條件是引發寄生蟲病傳播和發病的誘因。大部分寄生蟲病是隨著水質惡化而產生危害的。養魚先養水,也說明控制養殖水質的重要性。在魚類養殖過程中,即使寄生蟲病原控制措施很嚴格,但每條魚上仍然會有寄生蟲感染,因此只有同時控制好養殖水質和魚體健康,寄生蟲才不會大量繁殖和傳播,也就不會對魚體產生很大的危害。通過以下措施可以控制好養殖水質:根據養殖魚類的數量和天氣合理投喂飼料,避免過多投喂,敗壞水質;合理混養,通過科學搭配各種食性的魚類品種和投放比例,充分利用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在池塘中鋪設一定比例的生物浮床,種植水生蔬菜,可以較好地吸收水體中過多的營養物,保持水體清澈;水體中長期的低溶氧及高濃度的氨氮和亞硝酸鹽,不僅有利于一些寄生蟲的繁殖和傳播,而且會降低魚體的免疫力,因此,在養殖季節定期潑灑微生態制劑,特別是一些益生菌,促進氨氮和亞硝酸鹽的轉化和吸收。 健康的魚類體質也是抵抗寄生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養殖密度是一種重要的脅迫因子,過高的養殖密度會降低魚體的免疫能力,大大增加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因此,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是保證魚體健康的關鍵。在飼料中添加一些多糖類的免疫增強劑,可提高魚體的免疫能力。發霉變質的飼料會影響肝臟的解毒功能,降低魚體抵擋病原的能力,所以要保證飼料的質量。 問:魚塘的魚發病后,先殺蟲后殺菌的治療步驟正確嗎? 答:先殺蟲再殺菌這樣的治療步驟是一種程序化的思路,因為對于病原性疾病,不是寄生蟲病,就是細菌病和病毒病,而目前對病毒病還沒有比較好的藥物和方法,因而才有先殺蟲后殺菌這樣的治療思路。這種治療思路正是盲目用藥的根源,導致當下寄生蟲普遍產生了抗藥性,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對于一般的養殖人員,有這樣的病害防治思路情有可原,但是對于專業人員則不可取。我們知道引起魚發病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根本不是病原性的,比如營養引發的“肝膽綜合征”,缺氧引發的“浮頭”等等,這種情況用藥會適得其反。病原引起的疾病也有不同的情況,比如不同種類的寄生蟲病使用的藥物和給藥方案都不同,如果僅僅是細菌性疾病,用殺蟲劑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是病毒病,則殺蟲劑和抗生素都不管用。所以魚塘發病,應該先弄清發病的原因,查清病原,再對癥下藥,制定合理、有效的給藥方案,只有這樣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哪些寄生蟲病比較難治療?目前寄生蟲病防控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小瓜蟲病、黏孢子蟲病和單殖吸蟲病都是比較難治療的。之所以難治,首先是針對這3類寄生蟲病尚沒有公認特效的防治藥物;其次,寄生蟲的習性也比較特殊,降低了藥物的使用效果。例如:小瓜蟲受到藥物刺激,會形成包囊沉入水底,進行快速分裂繁殖;黏孢子蟲的孢子有堅硬的外殼,而且在魚體形成包囊后,藥物很難進入;單殖吸蟲中的指環蟲受到藥物刺激后,也會從魚體脫落,并進行應急性產卵,等水體中藥物消失后,又會孵出幼蟲;另外,由于僅有的幾種殺蟲劑的長期使用,有時甚至是濫用,造成了寄生蟲較強的抗藥性,使藥物原有的殺蟲作用也在減弱。 針對黏孢子蟲和指環蟲,目前開展了一些流行病學研究和藥物篩選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在指環蟲病的防控上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首先是在指環蟲的流行病學方面,野外調查發現大多數指環蟲在1月份開始傳播,在水溫較低的2月、3月就能達到感染高峰,室內的低溫實驗也證實秋季產卵經過短暫的發育后,在冬天可以正常孵化。該研究結果說明指環蟲病的防治應提前到1月份~2月份;比較分析了湖泊和池塘中鯽鰓部指環蟲群落的差異,探討了指環蟲病發生的生態機制。單殖吸蟲的生活史研究顯示,指環蟲遇到藥物刺激,能進行應急性產卵;在20℃下,蟲卵第3天~第4天孵化,24小時內具感染力,約第8天發育為成蟲。因此,指環蟲病的防治需要連續兩次用藥,間隔5天~7天為宜。另外,利用自己建立的單殖吸蟲人工感染系統,還進行了藥物篩選和藥物效果評價試驗,結果表明辛硫磷和吡喹酮對抑制指環蟲蟲卵的孵化效果比較好,而敵百蟲和狼毒大戟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對成蟲的殺滅效果較好。消毒劑福爾馬林、二氧化氯和三氯異氰脲酸及中草藥博落回對三代蟲有較好的驅蟲效果。 問:今后寄生蟲病研究的熱點有哪些? 答:寄生蟲復雜的生活史使得體外培養困難,從而決定了藥物篩選的困難;而寄生蟲的免疫逃避機制也決定了研究疫苗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因此,生態防控是解決寄生蟲病的可行途徑,研究寄生蟲病與環境因子的關系,找到影響寄生蟲傳播和控制寄生蟲病發生的關鍵環境因子成為生態防控的關鍵。另外,寄生蟲的抗藥性已成為目前寄生蟲病防治的普遍性問題,研究寄生蟲對有限的殺蟲藥物的抗藥機理,避免和降低寄生蟲的抗藥性,也是當務之急。因此,寄生蟲病的生態防控和抗藥性問題是當前及以后相當長時間內的研究熱點。 編輯:李敏

寄生蟲病的防控及新藥開發

圖文簡介

寄生蟲病是水產養殖動物的常見病害之一,也是養殖戶的心頭大患。為此,中科院水生所、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寄生蟲病防控崗位專家王桂堂研究員就寄生蟲病防控策略及研究進展作了介紹,希望能為養殖者、漁藥生產廠家就寄生蟲病的防控和新藥開發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