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禽羽毛異常的原因 一般家禽羽毛出現異常的原因是由于營養不良或管理不當造成的: 1、營養因素 (1)蛋白質含量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蛋白質是動物體內組織發育的主要營養成分,而氨基酸則是羽毛生長最重要的營養物質。長期缺乏會出現著羽不良;賴氨酸缺乏可導致有色羽毛雞羽毛色素沉積等異常癥狀。(2)維生素缺乏:日糧中泛酸缺乏易出現皮炎和羽毛生長緩慢。蓬松干枯易脫落的羽毛,羽毛松亂,無光澤雛雞的絨毛卷縮等。(3)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糧中缺乏鋅或雛雞對鋅的利用率低,雞只生長發育緩慢,皮膚產生鱗屑,不全角質化或角質化過度,羽毛生長不良,纖維散開并發生損害,蓬松粗亂,易破碎,末端有程度不同的折損等。(4)脂肪含量偏低。 2.管理因素 (1)飼料:家禽長期處在半饑餓狀態下,會出現啄羽或羽毛脫落現象。(2)籠具:蛋雞在長時間采食或飲水時,頭伸出籠外的過程中頸部羽毛與網摩擦,折斷或脫落。(3)溫度:在高溫季節,家禽為了散發體內熱量,會出現脫毛現象,在溫度較高的同時,出現意外斷水,可加重應激出現脫毛。(4)光照:過強或過弱的光照以及頻繁的停電,會引起家禽羽毛異常,同時會誘發啄癖。(5)有害氣體:舍內留大量CO2、H2S、NH3等有害氣體直接惡性刺激雛雞皮膚,羽毛生長機能也會損害。 3.疾病因素 在一般情況下,雞只正常生長發育,但當雞只遭受疾病侵襲,會使羽毛出現異常,嚴重的可直接導致雞只死亡。(1)病毒性疾病:會出現羽毛蓬亂,羽毛不整等,這也是判斷雞群是否患病的一個較明顯特征。如患急性型新城疫的病雞常表現精神沉郁,不喜走動,羽毛松亂無光澤,垂頭縮頸,翅膀下垂,冠和肉髯發紺。(2)細菌性疾病:如感染雞白痢而幸存下來的雛雞大多生長受阻,發育不良,羽毛不豐滿,肛門周圍絨毛玷污;年齡較大的雞或成年雞副傷寒急性經過會突然停食,精神委頓,羽毛蓬松,冠和肉髯蒼白,皺縮等。(3)中毒性疾病:雛雞采食被霉菌污染的飼料,常導致著羽異常(羽毛脫落)和吸收不良綜合征;肉毒梭菌中毒后初期羽毛蓬松,頸部羽毛逆立,后期羽毛脫落;雛雞碳酸氫鈉中毒,常導致羽毛逆立,后期或嚴重病例出現羽毛脫落;磺胺類藥物中毒的仔雞會表現抑郁和羽毛松亂;而喹乙醇中毒的雞臨床表現出精神不振,食欲減少以至廢絕,羽毛松亂、冠發黑、拉稀糞等癥狀;(4)寄生蟲性疾病:家禽的體內寄生蟲及體表寄生蟲均可通過間接或直接作用導致家禽羽毛異常。球蟲病、白細胞蟲病、組織滴蟲病、毛滴蟲病、絳蟲病、雞蛔蟲病及禽虱病和雞螨病等常可導致家禽營養吸收不良或直接作用于皮膚和羽毛,使羽毛脫落。 二、家禽羽毛異常的防治 1.提高營養水平 (1)保證日糧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平衡。(2)確保日糧中含有充足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2.加強飼養管理 (1)減少家禽體表的物理損害:籠養應注意籠的結構,避免結構不合理或金屬部位突出等原因導致家禽損傷;對于平養禽應保證足夠墊料,且應盡量使墊料保持柔軟和相對干燥,及時剔除尖銳木片、玻璃。(2)適當降低飼養密度:應保證家禽有足夠的飼養空間,同時提供充足的采食和飲水設備,定時喂料和補水,保證每只家禽攝入足夠的飼料和飲水。保證舍內足夠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并做好防暑降溫和舍內空氣通風工作,盡量排除舍內二氧化碳,硫化氫和氨氣等有害氣體。(3)加強管理。 3.重視家禽疾病防治 (1)細菌、寄生蟲等疾病的防治:對于細菌、寄生蟲等疾病除加強環境消毒和對部分疾病使用相應疫苗預防外,還應注意平時的藥物預防。(2)中毒性疾病的預防:針對中毒病,應加強對飼料及飼料成分的監測工作,是否添加了劣質魚粉,食鹽和藥物添加是否過量,飼料營養成分是否合理,蛋白質、氨基酸等物質是否得當,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否正常。(3)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目前免疫接種結合生物安全措施是預防和控制家禽病毒性疾病最為有效的措施。合理制定防疫程序。做好隔離、消毒、滅鼠、殺蟲等生物安全工作。 編輯:李敏